[讨论] 《伊斯坦堡救援》 加里波利战役

楼主: XXYXXY (movier XXY)   2015-07-26 23:10:19
【幕迷影评】电影知识 专栏分享
《伊斯坦堡救援》(The Water Diviner)-为什么澳洲人要打土耳其人?
by XXY
网页版文章(有图文解说):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66179
由澳洲知名男星罗素克洛首次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伊斯坦堡救援》,虽然早在2014年于
澳洲、美国与土耳其等地上映,台湾则到今年2015年5月1日才正式在戏院大银幕上呈献。
而电影原名为《The Water Diviner》,意为“水源的预测者”,说明了剧中主角为澳洲
当地寻找水源的掘井师与农耕者。台湾的片商却硬是将中文片名定为《伊斯坦堡救援》,
明显就是想和连恩尼逊主演的《即刻救援3》以及该片取景的土耳其伊斯坦堡做连结。在
《伊斯坦堡救援》这部电影中,伊斯坦堡仅是剧中场景的一小部分,救援这件事情也不竟
然是主角最主要的任务,只能说这种不伦不类的片名翻译,实在是不敢恭维。
回到《伊斯坦堡救援》这部电影,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于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
的战争。故事描述了三名澳纽军团的青年在战争中失踪,远在澳洲故乡的父亲踏上千里寻
子的故事。电影严格来说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战争电影,焦点也不是放在土耳其与澳洲间的
战争,反而是聚焦在一位爱子心切的父亲,远渡重洋踏上陌生的土地,寻找爱子尸骨的感
动故事。但这段战争历史相信很多台湾人相当陌生,翻开现在的国高中历史课本,在讲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几乎只以协约国、同盟国间的冲突草草带过。而翻开世界地图,土耳
其和澳洲两国根本就在地球的两端,要打也不是这样打的吧?究竟《伊斯坦堡救援》的历
史背景为何?就让我们好好仔细的研究吧!
《伊斯坦堡救援》中所描述的战争,是发生于土耳其境内靠近希腊、爱琴海一侧的加里波
利半岛(Gelibolu),是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鄂图曼土耳其战场。一般战争历史学家
将这场战争称为“加里波利之战”。而战场同时发生在爱琴海与黑海之间这个有名的达达
尼尔海峡(Dardanelles),因此也被称为“达达尼尔战役”,至于土耳其人则称这场战
役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的Canakkale Savaslari)。这场战争是因为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西欧战场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法国北方呈现战事胶着状态,一方面鄂图曼土耳其
帝国倒向德国的同盟国方,因此控制了协约国方的俄国黑海港口,使得在西欧战场的协约
国方无法获得俄国的物资援助,让协约国陷入空前危机。因此由英法两国联手计画,欲将
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并直攻具有地理优势,同时也是土耳其首都的伊斯坦堡。如
此一来,陷入僵局的西欧战场得以透过这场外围战事获得喘息,另一方面,俄国对于协约
国的奥援则可顺利重新取得,同时又可借由两面夹击的方式,协约国东西方可同时直攻德
国与奥匈帝国本土。
回顾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源自于当年普遍的极端民族主义、列强对外殖民
地竞争以及各国互相结缔同盟所致。以德国、奥匈帝国与鄂图曼土耳其等国为首的“同盟
国(Central Power)”以及英国、法国、俄罗斯与意大利等国为首的“协约国(Allied
Power)”两大集团互相的军备竞赛,导致当时兵家必争之地的巴尔干半岛有“欧洲火药
库”之称,战事也一触即发。最后的导火线,则是1914年发生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
现今的波赫(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亚,Bosna i Hercegovina)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
)被恐怖份子刺杀的“塞拉耶佛事件”,才让整个不安的局面引发为全面开战。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两大集团在欧洲大陆上短兵相接,却连同远在太平洋上,同为大不列
颠帝国的澳洲、新西兰两国,纷纷被拉上了欧洲战场。而这支主要由澳洲及新西兰两国所
组成的联合军团,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澳纽军团(ANZAC,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ANZAC首先被派驻在当时被英国占领的埃及,在英法两国于
1915年发动的达达尼尔海战失利后,ANZAC便被指派执行登陆战,欲从海上重新夺取土耳
其的加里波利半岛。
根据协约国的登陆计画,英国与ANZAC将分别夺取加里波利半岛西侧(靠爱琴海的海岸线
)南北两个滩头。英国负责进攻半岛最南端的海莉丝角(Cape Helles);澳纽军团则负
责进攻北边的加巴坦培(Gaba Tepe)海滩。然而,在实际执行时,澳纽军团因缺乏夜间
作战的经验,以及当地地形复杂的结果,最后错误登陆到较为北边的无名海滩,也就是今
天的“澳纽军团湾(Anzac Cove)”。这场登陆行动,英澳纽方虽然在海军的炮火掩护之
下,成功在滩头上建立了据点,但事实上整体计画缺乏弹性的作战策略,以及现场指挥官
指挥不力,沟通上出现严重的分歧,导致登陆方的攻势很快就被当时驻扎在海岸的土耳其
军所压制。而登陆后的英澳纽军,无法快速推进前线及拉开战线,在两波进攻失利的情况
下,导致协约国军团错失了良机,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典型常见的壕沟战僵局。
这样的僵局使得土耳其军在一个月后马上取得反攻优势,另一方面,在海上土耳其军也成
功击溃了英澳纽的海上支援。在缺乏海上砲火支援之下,英澳纽军也无法在陆地上攻下具
有战略地位的高地,反而固守着地势较低的坡面。而当时也正好进入夏季,曝晒在无人地
带的尸体纷纷发出恶臭,并带来恐怖的痢疾、腹泻与肠热等疾病,使得英澳纽军团不战而
溃。最后在经过4个月的僵持下,9万大军趁著土耳其军不注意的情况下,悄悄的从海上撤
退,也宣告了协约国在这次加波里利半岛的作战行动失败。
在这场战争中,鄂图曼土耳其独自抵抗了来自英国、澳洲、新西兰、纽芬兰(加拿大的一
省,即现今的纽芬兰及拉不拉多,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英属印度以及法国等
国的攻势,除了敌方的准备不周外,其中领导土耳其军的将领—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
蒂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缜密的防守计画,是此战役成功的关键。在《伊斯坦
堡救援》电影里,一场众人喝酒的宴会上也有撇见凯末尔这个角色的出现。而这位土耳其
将领也因为这场战役被土耳其人捧为民族英雄,在后续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中,扮演了非
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被称作为土耳其的国父。
不论如何,《伊斯坦堡救援》中所呈现的战争场景,透露了这场加里波利战役残酷又血腥
的一面。不论是土耳其或是英澳纽方,皆死伤惨重。根据统计,协约国方总共死亡人数约
56,707人,约123,598人受伤;土耳其军则约有56,643人战死、107,007人受伤。而当中澳
纽军团ANZAC方面,便有11,430人战死,24,193人受伤。双方死亡人数众多,很多尸骨都
是直接现场掩埋而无人过问,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农夫在耕田翻土时,才让这些战死的骨骸
重现天日。
澳纽军团在当年奋勇善战的形象,仍然深植人心,其顽强抵抗地军风,更是常被当年大英
帝国推上最前线,担任冲锋军团的主要原因。直到现在,加里波利半岛的海岸在当年1915
年4月25日澳纽军团登陆的海滩,仍保持着原貌,已成为土耳其当地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至于澳纽军团登陆的这天,则被今日的澳洲、新西兰定为国定假日—“澳纽军团日(
ANZAC Day)”,对于两国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日子。而最后一位参与加里波利战争的澳
洲军人—阿历堪宝,已于2002年5月逝世,享年103岁。
延伸阅读及相关资讯:
【影评】《伊斯坦堡救援》- 青菜底加啦(by 壕G)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58627
【加里波利战役】的时间轴:(http://www.telegraph.co.uk)
http://goo.gl/uIgVlM
【加里波利战役】介绍:(http://www.illustratedfirstworldwar.com)
http://goo.gl/3npXYH
作者: blakespring ( ‵▽′)╮☆(__ __||)   2015-07-26 23:14:00
台湾有上映这部?完全没印象阿
作者: hydeless (海德)   2015-07-26 23:15:00
这场战役也让当时助推批准的年轻邱吉尔瞬间黑掉,还跑去西线当营长免得落人口实。
作者: hearry (._.)   2015-07-26 23:26:00
有去电影院看 比预期中的好看~虽然又是怪翻译片名...
作者: pauljet (喷射机)   2015-07-26 23:28:00
片名不伦不类+1
作者: DongRaeGu (东拉菇)   2015-07-26 23:32:00
这片超闷...
作者: pauljet (喷射机)   2015-07-26 23:34:00
不会吧 以文艺片可以给65分
作者: blakespring ( ‵▽′)╮☆(__ __||)   2015-07-26 23:43:00
这几年军武题材如果不是大制作根本悲惨 看巡弋狙击手只在北部上映我根本没办法观影
作者: pauljet (喷射机)   2015-07-26 23:47:00
可是瑞凡 这部是文艺片啊
作者: blakespring ( ‵▽′)╮☆(__ __||)   2015-07-26 23:49:00
好吧 ._. 去租看看
作者: newgunden (年中むきゅー)   2015-07-26 23:58:00
比较像剧情片吧
作者: ogre408 (O口O)   2015-07-27 12:27:00
画面切换的功力尚显不足,但情感方面拍得不错
作者: trustjohndoe (CHEN Ethan)   2015-07-27 16:56:00
去看看彼得威尔导演,年轻的梅尔吉勃逊主演的《加里波里》,四十年前的战争经典,澳洲电影新浪潮的先锋,屌打本片。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5-07-28 06:05:00
罗素第一次当导演,缺点当然不少,但在本片里诚意十足,当然不会是当年已经驾轻就熟的彼得威尔对手,这两部片都有其关怀与贡献,“屌打”什么呢?
作者: cpc576697   2015-07-29 11:28:00
看二轮的,比预期中的好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