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含剧情]
想聊聊这部片,并给了负雷,
倒不是说这部片真的表现得不好,
只是觉得这部片实在是被追捧的远超过他应有的评价。
很多地方都不到位,其影片精神说是“励志”,
愚见倒不如认为是一种偏执的走火入魔。
一种“报复式”,为了“上位”而舍弃“所有一切”的魔障。
从本片让人最记得的短语聊起:
‘“你做得很好”是最糟糕的一句评价’
本意其实是要人精益求精、不要自满于限有的成就,
要登峰造极,不断超越自己。
到了老师的行为模式里,却变成
“
永远不要捧学生,
(就算要也只是为了之后摔学生来铺陈)
为了要激发学生的潜力,就要用最极端的方式折磨羞辱他,
才能让他成为下一个明日之星。
”
说真的,这不就是老传统的威压教育、虎父教育吗?
(老爸老妈说:我打你是为你好,
你考了99分太烂了,烂透了,简直_______烂,为什么没有100分?
你是______吗?(空格请自行填入各式语助词))
且这句话本身其实是隐含着,
你必需要透过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好与不好”
你必须透过他人来看见自己。
一个借由他人评价来看见自己的音乐人,可以是好的艺术家吗?能成为大师吗?
老师曾在最早和主角聊天时说
“别在意数字,别在意他人眼光”
但后来主角在意的几乎只是“他能不能坐在位子上”(数字),
所以为了我要证明我可以(陷在老师给他的思维)“我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离经叛道。”
早已远离了“艺术家不在乎他人看法”的精神,却用“追求伟大”这样的浪漫来包装自己
。
片中老师只用了一个查理帕克老师对他丢钹,
而把这一切的训练全部合理化。
也许在其他领域这样的军事化训练方式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的“专家”,好的“工匠”,
但离本片所谓的大师和艺术家,似乎还很遥远。
何况,音乐这种艺术。用这样高压的方式,专精于技巧
到底能培养出什样的音乐人来?
歌唱比赛常看到:“你的技巧无人能及,但就是稍嫌匠气不够真诚。”这边不再赘述。
也有人说,没有痛苦没有成长。
的确是如此,但是通常那样的痛苦是外人看起来痛苦,
其本人应该是“痛并快乐着”,而不是边打鼓边大骂脏话然后把鼓都打破了。
鼓应该是乐手的伙伴,不是敌人。
那是用愤怒在报复。
愤怒有其力量,可以成为专家,但难以成为大师。
且当报复获得满足,往前往上的动力将烟消云散。
再来谈谈乐团和鼓手。
我知道有不少人说,
本片音乐不是重点,重点是它要表达的精神,
但问题是,若媒介用得不够精准,传达出来的概念不也可能是扭曲的吗?
且演奏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片中主角在的位子是“多人”的乐团,而不是“一人”的演奏者。
不管是什么样的乐团,
与他人合作,懂得“聆听”他人也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人需要的能力之一。
在小编制的乐团,有较多的个人展现机会,
(少人的爵士乐团对于即兴的随兴演奏和个人展现又更加明显。)
而在本片的这种类似古典音乐的大编制乐团,
与他人合作、聆听、配合指挥更是一大乐手的重要“能力”。
然而我们在本片只看到了一个,
不理会别人不懂合作,把前辈干掉时自己嘴角窃笑,
一心一意只想上位(I EARN IT!)和指挥对着干的鼓手。
(说真的,在本片中对于乐谱失窃这件事也始终没有交代清楚,
万一真的是主角的错,观众真的能打从心底喜欢主角吗?
且影片的最后,整个乐团服从一个上一曲看似全没准备的鼓手指挥,
配合他奏一曲先前可能没练过的曲目也有太多太多逻辑上的瑕疵了。)
再来谈谈鼓手的角色。
片中一直提查理帕克,并强调他被丢锣的经过,
来合理化这些训练过程。
但是,让查理帕克闻名天下的是萨克斯风啊。
鼓手这个角色作为乐手,在乐团其实是很矛盾的特色,
鼓手其实掌握了整首曲子的灵魂和风格(节奏),
却通常不会是接受最热烈喝采或目光的人。
他比较像是默默让每个球员发挥到最好的队长,
自己却不居功的那种角色。
纵然有表现的机会,也相对少(也要在小编制的乐团里)
而在本片中,我们完全在主角身上看不到这些。
说真的,如果今天用小号手或钢琴手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位鼓手,
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说到底,主角对音乐真的有爱吗?
还是只是被老师在直销式的洗脑之后,
抛下了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要呕气证明“我他x的就是可以做到”?
如果真有爱的话,被退学后就不会放弃鼓棒,
即便坐在街头,还是能打起鼓来。(那才是音乐人)
在饭桌上,他的家人说音乐是很主观的,其实并没有错啊,
但主角陷入“我很强你很弱”的思维里,坚持自己比谁都行,
透过贬损他人的成就,强调自己的,
被问到是否在林肯中心表演时,只好摸摸鼻子离席,
(如果他平日处理人际关系就是这样,
实在不难理解为何周遭的人都对他如此冷淡。)
种种种种其实感觉不出他对音乐的喜爱和狂热,
而只是一种,“我要证明我可以”,为了要抢下一席之地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而为了功成名就而抛弃女朋友那段,和角色刻划是一致的但不够深刻。
只有叙事的作用,并让紧张的气氛稍微得到一点缓和。
片中当他打电话给女朋友得知已有男朋友时,
其实剧情还是有点张力也给观众有期待的,(也许又一次开玩笑?)
但后来却只字未提难免觉得这个女朋友在片中有种舍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慨。
而他和父亲的互动很多地方也刻划不深所以然来甚至显得多余,(葡萄干爆米花?)
最后让我们看看老师,
一样是另一个入魔而不自知的角色。
前面提到的合理化魔鬼训练并对年轻人洗脑就不赘述了,
也许他真的是对音乐有高超天份的人,(超强听力)
但站在教育的角度上来看,
他真的比较像是一位军中你最讨厌的那种士官,而不是一位明师。
若镜头带到他也曾苦练过,
或他也是拥有高超技巧专业的乐手,
那么也许还有点说服力。
但我们看到他的演出,却是在小酒馆惬意感性的弹奏。(当然这边不否定他对音乐的喜爱
。)
而他对学生上吊所流的泪,
和片中最后报复主角的行动来看,
对他言行的可信度实在要打一个问号,
不过他的角色刻划算是成功,也许不是明师,
但绝对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种人,不论正面或负面。
小结:
在看这部片之前因为有很高的期待,
但观赏之后却不如原先所想因此才有这么多的想法涌出。
觉得这部片与其说是光明的励志片,
倒不如说是在讲复杂的人性─幽暗的那种。
影片的尾巴,老师和主角相视微笑,最后在由弱转强的鼓声结束。
我不禁怀疑,终于得到老师认同的主角,成功复仇反将一军的主角
接下来继续打鼓的动力有多少,还是又要再让老师上演一出,
“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儍蛋”的戏码故事才能继续下去。
也许连编剧自己都没有答案,还是让观众徜徉在悠扬的音乐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