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版:http://jalin.pixnet.net/blog/post/45101348
我想要谈谈《鬼敲门》这部片。
《鬼敲门》原片名”BABADOOK”,这是一则很典型的“什么!家里有鬼!”恐怖故事,通
常这种类型故事会从剧中角色寻常的日常生活开始铺陈。恐怖、诡谲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
,他们的平凡人生也随着故事的进展逐渐崩坏,但无论过程多么地艰辛(或说,死了多少
人),总会有人在最后鼓起勇气,找出邪恶的源头奋力击败它。这里所谓的“鬼”也不见
得真的是“鬼”,你可以把它代换成“连续杀人魔”、“来自远古的恶魔”,或甚至是“
有暴力倾向的亲人”等等,各种充满攻击性的邪恶角色皆可,一切端看作品的需求,只要
编剧能够自圆其说的让他们出现在家里(或是乍看之下安全的密闭空间,譬如度假小屋之
类的)就好。
这样的故事很单纯,但很有效,毕竟人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当中总是会不自觉的寻求“安
全感”,我们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喜欢跟令人安心的伙伴(或宠物)相处,但若是有一
天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安全”不再的时候,那肯定会造成极大的恐慌。所以这种故事
要成功,要挑战的便是否能够成功挑起人们潜藏在心底、不愿去想像与面对的恐惧,一种
“安全的场所(伙伴)终将被剥夺”的危机感。
在本片当中,丧夫的女子艾蜜莉亚独自抚养六岁大的儿子山缪,然而工作上的不顺遂,以
及儿子不时展现出来的叛逆性与暴力倾向,让她对于生活怀抱着强烈的无力感,而这一切
就在艾蜜莉亚阅读了一本名为”BABADOOK” 的诡异童书给山缪听之后变得更加失控。山
缪认定名为”BABADOOK” 的怪物是真实存在的,古怪的言行更胜以往,将艾蜜莉亚原本
已经残破不堪的心灵更进一步推向崩溃的边缘。故事发展至此我们可以看做是第一个阶段
,铺陈艾蜜莉亚日常生活的崩坏,并试图引导观众认为儿子山缪即是那个充满攻击性的邪
恶怪物,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认同艾蜜莉亚的不安与恐慌。
紧接着不安的氛围逐渐扩大,超自然的恐怖现象接连发生,像是灯光不自然的闪烁、撕毁
的童书再次出现而且还加上新的篇章,预示之后杀狗杀小孩等恐怖情节、半夜的鬼敲门等
等,这一切都让艾蜜莉亚的情绪紧张达到最高点。正所谓疑心生暗鬼,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艾蜜莉亚从一开始坚决否认”BABADOOK” 的存在,逐渐演变成所有的一切现象背后都
有”BABADOOK” 在作怪,她甚至强逼山缪吃下镇静剂,为得就是使他不再去说”
BABADOOK”,好让自己能够睡得安心,但当怪物不单只是存在山缪的口中,而是进入了艾
蜜莉亚的心中,这样的作法显然就是徒劳无功了。到这里为止可以看成是第二阶段,艾蜜
莉亚的恐慌与崩溃成为全剧最恐怖的地方,一反之前我们会去猜测山缪是怪物的可能性,
反而开始思考山缪口中的”BABADOOK” 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超自然力量,抑或是艾蜜莉亚
的心魔才是真正的”BABADOOK” 呢?
最后故事急转直下,身心俱疲的艾蜜莉亚败给了那不知是否真实存在的”BABADOOK”,变
为杀人不眨眼的恐怖妖魔,誓言要亲手将山缪送去跟亡夫作伴,最后终究是母爱战胜一切
,艾蜜莉亚与山缪两人坚强的心灵击溃了”BABADOOK”,迎向完美结局。第三阶段展现的
,便是将正面力量击溃邪恶魔物的过程。
严格说起来,《鬼敲门》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恐怖片,在剧情的结构上并没有突破过往相
同类型作品的格局,但若从细节来看,本片剧本执行实在出色。首先是刻意模糊了“鬼”
的存在,那若有似无、却又从头贯穿到尾的”BABADOOK”,其威胁与恐怖感要强过许多开
宗明义就跟你说“真的有鬼”的作品,毕竟“怀疑”原本就是一种能够造成观者强烈不安
的“情绪”,当观众与剧中角色一起“怀疑”有鬼与否的同时,我们也就陷入了故事的掌
握之中。
其次,故事设定山缪的生日就是艾蜜莉亚亡夫的忌日,把“对儿子的爱”以及“失去丈夫
的恨”做了一个很好的连结。借由恐怖片这样的类型,来探讨亲子之间的爱与恨这种极端
矛盾的情感冲突,用惊悚来包装一个家庭伦理小剧场,娱乐性十足。本片最棒的部分在于
结局,母子俩人将”BABADOOK” 畜养于地下室当中,而非完全将之消灭于无形,以心理
学的角度来看,还要更像是两人接受了彼此之间强烈的爱恨关系,与之共存,而非否认负
面情感的存在。
第三,开头处里艾蜜莉亚面对生活的无力感,并且将这种无力感成功转化为“恐怖”,这
是相当令人感同身受的,毕竟虽然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并不会出现一只飞来飞去吓唬你的”
BABADOOK”,但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人生当中,再也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还要更吓
人的事情了。
总的来说,《鬼敲门》虽然是一部相当传统的类型电影,但在卖弄吓人之余,又蕴含着比
其他同类作品更多深沈的元素,这也就无怪乎本片被俄亥俄中心影评人协会选为 2014 年
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