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莉亚》:跟着恶魔跳起华尔滋
“我儿子(或女儿)很乖巧,一定是在外头交了坏朋友才害他(她)
变成这样”。类似的辩词与解释,常闻于伤心欲绝,不愿相信儿女竟
会作奸犯科,误入歧途的家长,只是外人听了总会感到不以为然。回
头想想,本性善良之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容易因为恶魔邀请跳支华尔
滋,就被引诱步入地狱深渊吗?
《维多莉亚》就是这样一部试图让观众亲眼见证单纯可人的马德
里女孩,如何在东柏林的夜店,结交一伙狐群狗党,从原本的酒后寻
欢作乐,意外演变成铤而走险行抢银行,以至于遭警方追缉的犯罪故
事。如此剧情梗概,我辈可以立即联想到无数种极大化其戏剧张力与
警世效果的影像叙事方法。然而,当导演塞巴斯提安舒波(Sebastian
Schipper)决定效法《一镜到底之人体炸弹》(PVC-1)、《柯洛弗档案
》等片的一镜到底手法来拍摄此戏时,全片扣除片尾,将近135分钟
的片长,就等同于片中角色所经历的135分钟,也等于观众正透过直
击镜头,亲身经历一桩135分钟的社会刑事案件是如何肇始与如何结
束。
如是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看似是现场直击般的第一人称,实际
上乃是让观众处于安全位置袖手旁观的第三人称。无论如何,一镜到
底的叙事,诉求的就是临场感与逼真度,至於戏剧张力,往往不比分
镜、分场并经精心剪接,辅以配乐润色的常规剧情片来得高潮迭起。
正因如此,本片前半段人物间言不及义的对话互动势必会让观者感到
沉闷无聊,但,随着事态逐渐失序,终至脱轨,一发不可收拾,如此
一镜到底叙事所带来的戏剧震撼与人性纠结反而更形强烈。
不难想像,本片在开拍之前,演员的角色融入,走位对戏与镜头
运动的动线安排乃需经过非常可观的前置训练方能顺利完成。在我看
过那么多运用一镜到底拍摄的电影之中,《维多莉亚》尽管没有《人
类之子》、《谜样的双眼》那种神乎其技的运镜,但是,上述两片都
不是全片一镜到底拍摄的作品,摄影师无须为全片起承转合的戏既节
奏负责。相较之下,本片摄影葛若夫连(Sturla Brandth Grovlen)的
手持摄影有着毫无人工斧凿痕迹的自然感,还能随时透过构图、变焦
、运镜速度与晃动幅度等摄影技巧,一方面记录整起事件的来龙去脉
,同时,也勾勒出各角色复杂的内心状态,并为整出电影营造出层次
不同的戏剧效果。其中,又以刻意留白,刻意以浅景深感作暗示镜头
、期待镜头的运用最为出色,使得本片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山雨欲
来,草木皆兵的不安气氛。唯一令人感到放松的片段,只有女主角在
其打工的咖啡店弹著直立钢琴,其演奏曲目正是李斯特(Liszt )的“
魔鬼华尔滋”(Mephisto Waltz)。
就一镜到底的电影来说,本片场景转换甚多,数量堪比《柯洛弗
档案》。不过,《柯洛弗档案》其实仍有略作后制处理,本片则是完
全仰赖摄影师葛若夫连的当下直觉,针对已预排好的演员、场景与无
预警的外力变量作随机应变。整出戏从地下室舞厅拍到公寓顶楼,从
车内拍到电梯内,从静谧黑夜拍到鱼肚白清晨,从头到尾几乎不见破
绽。尤有甚者,全片看到后半段,竟让人忘记这是一部一镜到底拍摄
的电影,而是完全融入渐次紧凑的事件情节之中,摄影已臻“大象无
形”之境。
环境音的处理,配乐的运用,亦是本片另一精彩之处,也是本片
剧情能拥有起承转合层次感的关键。前文提及女主角在咖啡店内弹奏
李斯特“魔鬼华尔滋”的一幕,更是神来一笔的隐喻,完全呼应了本
片悲剧性的人物命运。
本片几位主要演员的演技均展现出高度说服力,丝毫不像正在演
戏的演员,也没有显露出他们担心任何失常就会导致摄影得重新来过
的紧绷、别扭。如此自然而然的互动、对话,更增添第一人称电影所
追求的事件逼真感。
女主角渐入佳境的演出,将片中误入歧途的天真女孩“维多利亚
”作了活生生又血淋淋的精采诠释。最后第二幕,饭店一景,她哭得
柔肠寸断,可将所有悔不当初且足以醒世的力量整个给哭了出来,也
让最后故事结尾显得合情合理。
http://tzaralin.me/2015/07/03/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