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网址:http://goo.gl/uUFHTq
地下社会:在我们苦难的马戏班,有时爱国比爱人更疯狂
◎雍小狼
《地下社会》段疯狂的三角恋情,描述南斯拉夫的现实处境,战争的
疯狂或许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爱情却是放诸四海皆准。因此本片虽然
乘载繁复的历史资讯,却能以通俗的形式让不知情的观众获得感动。
“ 没有任何文字能写出真相,真相只存在现实生活之中。
你就是真相,你理应就是真相,你的演技比真实更真,
你演了什么,真相就是什么。真相不存在,艺术就是谎
言,一个漫天大谎,我们或多或少都是骗子。 ”
战争期间,共产分子马可拉着自己的好哥们阿黑入党,一同为抵抗法
西斯效力。阿黑深爱着剧院名伶娜塔莉,他策划了一出轰轰烈烈的英
雄行动,将美人从德军手中救出,无奈自己却受了重伤,与一班革命
分子躲进马可家的地窖避人耳目。
马可第一眼见到娜塔莉便为之倾倒,他将战后的地上世界构筑成自己
与娜塔莉的乐园,而利用地窖蒙蔽阿黑等人,使他们以为战争还在进
行。一次意外,坦克轰毁了地窖,阿黑趁机逃出地表对抗德军,希望
为祖国尽一份心力,却发现自己所认知的事实全是虚假。后来内战爆
发,阿黑成了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的佣兵,继续在同胞自相残杀的战
场上清算旧日的恩怨情仇。
《地下社会》是一出黑色荒谬悲喜剧,演出南斯拉夫半世纪的悲惨历
史,从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犯,进入美苏冷战间由狄托独裁领导相对
平稳发展的时期,最终来到狄托死去后联邦分裂爆发内战的残酷结果。
导演艾米尔库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以本片第二度获得坎城影
展最高荣耀金棕榈奖,他将家国血泪揉进马可、阿黑、娜塔莉三人之
间的恩怨情仇,用马戏团般疯狂喧哗,同时却精准至极的影像符号,
又哭又笑地讲述这个在电影拍摄时还没打完的战争故事。如诗如梦又
如寓言一般的结尾更是足以留名电影史的神来之笔,身为同样经历动
荡纷乱历史的台湾人,看来更是心有戚戚焉。
本片中出现的元素可以大量对应到南斯拉夫的现实处境,然而就算不
了解的观众,仍然能从剧中的爱情、亲情、国族故事寻得感动,这就
是大师说故事的功力。如果想更了解电影剧情对战争的深层指涉,就
必须回顾巴尔干半岛上,这个悲情国家的历史。
位于欧洲东南方的巴尔干半岛,西邻亚德里亚海、南面地中海、东扼
黑海咽喉,是欧亚大陆之间的海陆交通要冲,具备极高的战略价值,
因此自古希腊时期开始便为欧亚强盛帝国必争之地。东正教和天主教
势力在此接壤,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以此为前线,使这座半岛成了争
战不休的舞台,人称“欧洲火药库”。
以塞尔维亚为首的南部斯拉夫民族自六世纪起迁移巴尔干半岛,更增
加了此地的种族复杂性。几百年来,半岛一直受到鄂图曼土耳其和奥
匈帝国等列强统治,十九世纪民族主义兴起加上鄂图曼土耳其势力衰
落,巴尔干半岛上的民族起而抗之并掀起二次巴尔干战争,而塞尔维
亚与奥匈帝国的冲突更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幕:战争
一次世界大战后沙俄、德意志、奥匈、鄂图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覆灭,
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纷纷建立起民族国家,南部斯拉夫六大民族:
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士尼亚克人(波赫境
内的穆斯林)、马其顿人、蒙特内哥罗人(黑山人)组成的“南斯拉
夫王国”便是其中之一。《地下社会》的故事从“很久很久以前,有
一个首都位于贝尔格勒的国家”开始说起,这个国家就是南斯拉夫王
国。
1941年4月6日,已掀起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军率领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
王国,国王彼得二世流亡海外,共产党首领狄托则带领南斯拉夫民族
解放军对抗法西斯,并逐渐取得统治实权。马可便是狄托手下的共党
干部之一,他在床上表现不行,只有战争能为他带来高潮,擅长运筹
帷幄的他,拉拢许多有实力的人加入共产党,包括阿黑在内。
阿黑出身低,不如诗人马可有文化素养,他原本只是个修电塔的电工
,战时靠抢劫富人的金银珠宝发迹,被马可延揽进共产党成为革命分
子。他好色、欲望高张,总是说贝尔格勒是“他的城市”,不允许德
军及法西斯势力恣意破坏,然而却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爱国心,自始
至终都为国奋战,似乎隐喻著二战时的保皇派反抗军,也可能象征了
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者。
马可有个身心障碍的弟弟伊凡,从事动物饲育员的工作。1941年4月6日
早上7点,纳粹德国空军轰炸贝尔格勒,造成超过一万七千名平民死亡
,伊凡的动物园也被炸得面目全非,猛兽窜出牢笼猎捕其他动物并大
闹街头,慌乱之余他带着猩猩宋妮及一些动物逃回住所,寻找马可和
阿黑的庇护。
南斯拉夫王国仅抵抗十一天便在4月17日投降,反抗军转为游击部队在
地下活动,正如躲进马可家地窖的那群革命分子。南斯拉夫王国遭邻
国瓜分,德国占领了大部份的塞尔维亚领土,包括娜塔莉工作的剧院
在内。娜塔莉是个戏剧名伶,其美貌不仅让阿黑离开老婆身边为她流
连忘返,更让占领贝尔格勒的德军指挥官为之倾倒。
伊凡和娜塔莉似乎分别象征著南斯拉夫国家的两个面向——伊凡代表
著国家的良心,他总是天真相信着自己的兄弟,并痴痴等待和平的到
来;娜塔莉则代表了现实的一面,她既沈醉于马可和阿黑等革命分子
的救赎,又接受德国将军的物质款待,心中甚至还向往著投向俄国的
怀抱。
为了夺回美人,阿黑拉着马可闯进德军占领的剧院,并大胆在舞台上
绑走娜塔莉。此处可窥见库斯杜力卡影像中精准的调度安排,他设计
让阿黑将娜塔莉绑在背上,他们逃出生天举行婚宴时,每当阿黑背对
著马可,便制造出马可与娜塔莉两人对望的机会,终究坠入爱河,这
样的“背叛”,为三人后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爱纠葛埋下了种子。
愤怒的德军将领率军抢回娜塔莉,并掳走阿黑对其严刑拷打(比喻二
战期间纳粹德国种种非人道作为),马可虽成功将他们救出,阿黑却
不小心受了重伤,必须待在地窖里疗养。渴望占有娜塔莉的马可干脆
将计就计,将地窖永远封闭起来,不告诉他们外界的真实情况,没想
到这一封就封了二十年。
二战结束,狄托率领共产党进行威权统治,组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
联邦共和国”,迎来数十年的政治稳定时期。然而地窖里的人却仍在
备战,他们依旧相信外界那已不存在的战争,活在马可编造的谎言里。
第二幕:冷战
南斯拉夫重新建国的同时,1947年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狄托虽为共产
党领袖却敢于对抗苏联,与史达林决裂,发展独特的修正式社会主义
路线,人称“狄托主义”。在他的领导下,南斯拉夫经济较为开放自
由,狄托并利用亚得里亚海岸线上众多美丽的古城打造海滨渡假胜地
,吸引第一世界的富豪来此度假消费,为南斯拉夫赚进大笔外汇,使
南斯拉夫经济较东欧共产诸国富裕许多。
狄托外交手腕高明,他深知苏联是第二世界的统帅,因此便积极拉拢
亚、非等地的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缅甸、埃及、印尼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等,后来更发起“不结盟运动”,拒绝与美苏两大强国结盟涉
入冷战,获得较安定的政治情势。
在内政上,狄托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发展,因此电影中也有找来诗人马
可作为手下大将,以及为文化中心揭幕的情节。此时的南斯拉夫政府
培养出一批前往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深造的导演,建立起贝尔格勒学
派,在世界影坛上绽放光芒,库斯杜力卡也是其中一员。狄托的统治
属于开明专政,甚至可包容异议文章登于党内刊物上,库斯杜力卡首
次获得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并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爸爸出
差时》,拍的便是南斯拉夫共产政府的白色恐怖,虽然拍完后遭禁,
但仍展现出共产专政国家少有的创作自由度。
在狄托执政的37年内,南斯拉夫看似稳定发展,其实台面下却埋藏了
种族与经济这两颗未爆弹。
在种族方面,狄托身为克罗地亚人,害怕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塞
尔维亚人会再度垄断南斯拉夫政治,因此除了整肃打压塞尔维亚人之
外,亦将塞族版图瓜分给克罗地亚、波士尼亚,并画出伏伊伏丁那
以及科索沃两个自治区。有人认为狄托的种族政策削弱的国家凝聚力
,也埋下了日后国内各族群争战的导火线。
在经济方面,虽然狄托主义下的南斯拉夫经济较其他共产国家有起色
,但仍不敌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重创,加上经济改革失败,只能
向外大量借款维持经济活络,狄托去世时南斯拉夫已有外债二百亿美
元,埋下80年代南斯拉夫经济大衰退的因子,也使得较富裕的斯洛维
尼亚寻求独立。
在第二幕中,以阿黑为首的地下革命军在地窖里制造军火,过着相对
安逸的生活,甚至还为儿子举办了盛大的婚礼,仿佛在隐喻南斯拉夫
躲到冷战的表面下偏安发展的狄托主义时期,人民看不见外界真实的
经济与社会真相而被蒙在鼓里。阿黑逃出地窖后,目击了根据马可回
忆录翻拍电影的现场,演员们假扮成敌对的势力打着如扮家家酒般的
战争,似乎也在讽刺冷战的荒谬。
第三幕:战争
1980年狄托过世前,每天报纸的头条新闻都在关心他的病情。电影中
的历史纪录片段显示,狄托的葬礼上聚集了世界多国政要,各地民众
聚集在狄托遗体经过的铁路旁献花,而他的墓地更有超过千万人朝圣
,可谓举国哀悼。
狄托死后南斯拉夫经济崩盘,各民族之间冲突不断升温,1991年苏联
解体更成为压倒南斯拉夫联邦的最后一根稻草,6月25日斯洛文尼亚与
克罗地亚同时宣布独立,引爆南斯拉夫长达十年左右的内战,被认
为是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惨烈的战争。
电影演到此处,最后一个相信南斯拉夫存在的伊凡,好不容易回到祖
国,却被同胞相残的鲜血溅了一身,回忆中的城市已被联合国维和部
队、南斯拉夫祖国军、克罗地亚的乌斯塔沙军,以及阿黑率领的佣
兵部队占领。伊凡因无法接受事实而崩溃,在战争中获利的马可与娜
塔莉接受了制裁,而阿黑则在绝望中跃入井中,追寻已逝儿子的幻影。
“正午的月光,午夜的太阳,光芒从天而降,无人知晓,何者真正放
光明?”不论是谁蒙骗了谁,没有任何战争比兄弟相残更加残忍,在
反复念著“兄弟”这句台词的《地下社会》中(共出现39次)似乎是
再令人痛心不过的结局。从此天上不再有太阳,不再有明月,库斯杜
力卡在第三幕中收起了前面的荒诞与狂喜,对战争做出最严肃的控诉。
《地下社会》拍摄时南斯拉夫内战还没打完,电影既然无法在现实中
找到解答,就只能在梦境里得到救赎。
跳入井中的阿黑发现原来大家都在水里活了起来,他们游到一个无人
的荒岛上,一笑泯恩仇,欢天喜地为阿黑的儿子与媳妇重办婚礼。铜
管乐器狂热吹奏,来场宾客尽情舞动,伊凡却点醒这一切只是个欢乐
美梦,打破银幕的第四面墙,对着观众说道:
“ 我们在此兴建新房,有着红色屋顶以及让鹳筑巢的烟囱
,永远敞开家门迎接宾客。我们感谢土地的恩惠、太阳
的温暖,这片原野令我想起故乡的绿草皮。尽管喜乐酸
苦掺半,我们仍应谨记自己的祖国,就像童话故事的开
场那样: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 ”
语毕,大地应声断裂,人们像是找到了专属自己的乌托邦,也仿佛是
注定永远无根漂流的未来。
《地下社会》影像之浓烈、内容之丰富、情感之动人,确实是隔了二
十年再看依旧精采的作品。然而整部片全都是以贝尔格勒出发的塞尔
维亚观点,虽然不失批判,但仍有些偏颇。或许我们能从其他描述这
座半岛的电影得到其他民族的观点,如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
《三不管地带》描述的是一直打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又如2006年
柏林影展金熊奖电影《旅行之歌》则是波士尼亚遭种族清洗,被强暴
后幸存妇女的生命故事。
《地下社会》用一段疯狂的三角恋情,描述南斯拉夫的现实处境,战
争的疯狂或许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爱情却是放诸四海皆准。因此本片
虽然乘载繁复的历史资讯,却能以通俗的形式让不知情的观众获得感动。
毕竟爱国有时比爱人更加疯狂,革命与爱情,或许都是盲目的。
“ 当一切都在衰竭/我只有奋不顾身/在我们苦难的马戏班/
为你跳一场歇斯底里的芭蕾 ”——夏宇〈我们苦难的马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