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译片名《伊斯坦堡救援》,显然是沿用最强老爸《即刻救援》的梗,某些部分来说也还算贴切,都是一个老爸年纪的中年明星远走异乡去寻找子女,只不过,本片这位老爸是去寻找子女的遗体罢了。
本片不是尽善尽美之作,全片剧情、演出与拍摄水准参差不齐,前半大致很精采动人余韵深远,尽管有几幕类 MV 浪漫戏码令人莞尔地出戏,后半则突然间汇聚好多主题与背景故事,一阵混乱仓促收场。而就整体故事呈现来说,其实也处处不免落入西方眼睛粗浅认识土耳其刻板印象的窠臼,使得本片的故事相当直率而深度不足。
背景:加里波里战役 Gallipoli Campaign
不过,本片处处看得到编剧与制作的诚心,也看得到罗素克洛初执导筒的努力,以及《魔戒三部曲》与《哈比人三部曲》主摄影师 Andrew Lesnie集大成的遗作,绝对值得一个好雷!今年,这群澳洲影人要致敬的历史事件,就是澳洲在世界战史上最惨烈的一次世界大战加里波利战役,于 1915/04/25 开打,一周前才汇集大英国协与土耳其共同纪念一百周年,这是澳纽两国第一次以大英国协“自治领”的身分参与的战争,也往往被视为这两国民族主义崛起的转捩点。
关于这个战役,过去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当然是澳洲前辈梅尔吉伯逊 1981 演出的《加里波里》(不是梅伯,是青春正盛的梅小弟)。三十多年前的这部澳洲片,当然全部透过澳洲人的观点,看年轻的澳洲子弟面对生命与死亡;三十多年后全球影界对战争片更多了四海一家的包容与关怀,这部新片对战争的关怀就扩大到了当年的对头土耳其,不但移师土耳其拍摄(当然啦,有很多土耳其场景其实还是用澳洲地点),更加入了很多土耳其风情、土耳其社会历史、以及土耳其观点。当然,土耳其观点多多少少是透过澳洲人试图捉摸出来的,未必精准贴切,但诚意已足。
议题:一战纪念墓园
本片开场是 1915 年底加里波里(土耳其语则是“帢纳卡莱”)之战结束,远道而来的澳纽联军铩羽而归,接下来马上转到 1919 年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素克洛饰演的澳洲农夫 Joshua 在战场上失去了三个儿子,妻子也受不了思念而自杀,孑然一身的 Joshua 于是远走土耳其企图寻回儿子遗体归葬故土。
不过在这里,战后握手言和的大英国协与土耳其正在着手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阵亡将士墓园筹建工作,有别于过去滑铁卢克里米亚等等旧时代战争往往随便埋一埋就好,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次引起参战各国认真地找出一具具尸体身分,期能全部有名有姓地归葬。就英国这边来说,国协阵亡将士公墓委员会就来负责考古工作,当然也要与熟悉地形的土耳其军官合作,他们的立场是让所有战死子弟埋葬于此,和 Joshua 想要带回家的心愿不同(美国方面倒是都坚持把一具具尸体运回美国)。
茫茫人海无数尸骨,在世界各地的阵亡将士墓园都只找到一部分(剩下的就只能归“无名将士纪念碑”),不过 Joshua 倒是神奇地凭著天赐灵感找到了两个儿子的遗骨,完成心愿就地埋葬。第三个儿子则奇蹟似地生还了,接下来就是 Joshua 的寻子之旅,一路见证了澳洲人与土耳其人的仇恨与和解、土耳其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土耳其革命战争与共和国的崛起。
信仰的故事
本片开头就打出了电影公司名字 Fear of God Films,这正是罗素克洛于 2007 年自己成立的制片公司,本片更是这间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光公司名称就闻得到浓浓的信仰;本片也是一样,片名 The Water Diviner 就是寻找泉水的“占水师”,但 Diviner 这个字也是“预言家”之意,透过超自然的力量解读神蹟谕示神意。
本片里罗素克洛饰演的澳洲农夫男主角,就是个从寻水到凿井一手包办的占水师,他凭著经验与感觉在苍茫干裂的澳洲大地上寻找水源,但他竟然不信神。他的土耳其寻子之旅,却能运用一样的神祕灵感,在绝望中得到奇蹟。本片没有很明显地提出“神”或讨论神学,但有跟着土耳其人的步伐体验伊斯兰信仰(超美的伊斯坦堡蓝色清真寺),也在片末找到非常神似耶稣基督的白衣游子,这些意象任人自己玩味更有意思。
有感情的视觉意象
提到意象,罗素克洛在这方面导得非常精采,而本片的魔戒摄影师 Andrew Lesnie应该居功阙伟。本片功能性的说故事手腕未必高明,许多剧情演进铺陈故事的节奏有点怪,许多角色间的互动与对话更是有时稍嫌做作,不过以意象提示主题引起联想,这点倒是非常精采。
澳洲,就是一片干裂大地,天地茫茫又饥渴,总要带着一线希望与神蹟才能找到一点泉水,然后插上一跟手工的生锈风车开始安身立命;土耳其则完全相反,处处是精美灿烂的建筑、多彩蓬勃的花园、活力旺盛的市场、飘逸出神的舞蹈、文明富丽的生活(尽管也有压抑的礼教)、正在崛起的独立女性、豪气歌唱的血性汉子,以及充满生机的水,包括夕照的海洋、蒸汽缭绕的浴场、水影荡漾的喷泉、以及最后逃出生天奔向自由的山巅泉源。
抚慰澳洲祖先的一封家书
本片虽然剧情场景大多在土耳其,但拍摄地点大多在澳洲,也是澳洲团队主导,正是要抚慰澳洲祖先一百年前的痛。本片就算再多情节拍得不太顺畅节奏感也怪怪的,但关于红土大地上 Joshua 与儿子一家人的回忆片段,拍得非常感人。言语不多,甚至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几句关键台词还重复使用好多次,但这就是属于这澳洲小家庭心理的 anchor ,不管在战场还是在异乡,撑持着他们的心继续走下去,从不放弃希望。
其中最精采感人又有绝美摄影的一场戏,是澳洲大地的沙尘暴,三个小兄弟出门打猎逃不回来了,爸爸带着毯子快马前来救援,毯子一盖父子四人开始讲天方夜谭神话故事,如《美丽人生》一般用童趣化解恐惧,只要闭上眼睛一声口令,魔毯一飞我们都将自由!后来不论三兄弟在战场临死前、还是父子俩深陷希土战争火线上,都是用这想像的超脱克服困境,就是要死也死得安详,这应是千千万万澳洲子弟兵家人们的心愿。
对土耳其伸出的友谊之手
本片不论是真场景还是假场景,都把土耳其从大自然到小街巷全部拍得绝美,甚至 Joshua 这个西方人来到土耳其,根本就是落后国家朝圣先进文明。一落脚土耳其,澳洲人身分马上遭到许多白眼,白眼最严重的是在战争中丧夫的女主角,因此 Joshua 努力释放善意与女主角相知而和解,就象征著土澳两国的和解。不过和解只是第一步,本片还继续探索下去,尽管探索得点到为止,却带着关怀的眼光把土耳其这个“敌人”的苦痛也都看见了。
战后 1919 年,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正在被战胜的协约国列强瓜分,其中瓜分得最眼红的当然是与土耳其旧仇深远的希腊;国内政治上,几乎完全被协约国绑架的鄂图曼议会失灵了,才有了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国内社会上,代表老帝国的旧土耳其虽文明悠久却充满令人窒息的规训,具体就表现在思想前卫自由却被要求坚守妇道的女主角身上。这些议题都没谈深,只以“Joshua的奇幻之旅”让他走一遭体验震撼,算是西方主流大制作电影中极少数对土耳其认真关怀的眼光。
友谊之手的一点点迷思
当然啦,本片还是有罗素克洛电影较难摆脱的自我中心包袱,全片在栩栩如生的几位核心角色之外,许多配角群的刻划略嫌刻板,譬如像野兽一样见人就杀的希腊军,譬如道貌岸然恭谨有礼但高高在上的英国军(Jai Courtney饰演的军官是唯一例外,但这对比强烈得太刻板),本片以协约国后代制作团队带着反省与关怀的立场,立场鲜明地站在土耳其国民这一边来述说所有故事,但把等著瓜分土耳其的协约国相关面貌给描摹得稍微平面了点,仿佛都是恶人,只有主角 Joshua 一人跨越壁垒看见了土耳其的苦。
这个跨越异地看见对方的努力,也真的得到了升华,但对我来说拍得有点像得到了大奖抱得美人归,而有那么一丝丝不舒服。就像《美好的一年》一样,男主角来到了异地,认识了异地之美,让异地文化启发了自己、洗涤了自己,然后回头不忘拯救这个可怜的异地,拯救的具体方式就是娶得异地美人归... 以澳洲团队这样刻划土耳其,的确有那么点“东方主义”的味道,还拍得直挺挺地这么容易被我看出来。
这是本片的眼界限制,包括罗素克洛的制片公司、罗素克洛的导演手法、整个澳洲编导制作团队,也许都要分担这一点偏见与自负而值得一点批评。但,没有电影是完美的,我们若能看见本片诉求的那一小部分人性之美与跨文化关怀,就能看见本片的感人的诚意,这值得更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