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njohn (安囧)》之铭言:
: 抒发一下感想,
: 我认为要喜欢一个人跟他演技好不好或是他有不有名没什么关系,
: 就算是再不知名的艺人也是会有自己的粉丝群,
: 而拜玩命关头之赐,虽然 Paul 在里面的角色戏份越来越少,
: 但他的知名度至少也比很多演过更多戏的配角演员多的多,
: Paul 的形象基本就是平易近人、亲民、常做公益(甚至成立公益组织)长的也不差的帅哥,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GCqsq9aCE
: 所以他过世消息让很多人难过也是正常,
: 对比一种感觉来说,希斯莱杰、菲利浦、罗宾威廉斯的去世,像是失去了一位“好演员”
: 但 Paul 的过世反而比较像是失去了一位“好人”
: 至于一窝蜂的 For Paul 现象,其实很奇妙,
: 人本来就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喜欢上一个人不是吗?
: 也许人家就是看完玩七才喜欢上 Paul Walker 的阿!
: 而如果是从玩一就开始看的,毕竟这部戏也15年了,
: 基于一种陪伴你人生长达15年的系列电影,配上玩七的结尾会感动也很正常,
: 所以也不用分什么“喜欢他15年的才有资格推 For Paul”啦,
: 不就是单纯纪念一个自己喜欢的演员罢了吗?
其实有想过这样的心态。
跟电影心理有关吧!
我们在看电影时,除了喜欢剧情与特效。主角。
主要也是我们把一些本身的自我期望投射在剧情与角色上。
这就是电影迷人的地方。
看到喜欢的电影,
我们不自觉就会把自己投射成主角。
拯救世界,拯救美女。
所有梦里能完成事情在电影我都能做到。
当主角的好朋友在真实世界死亡。
我们也会觉得这是自己或者自己的朋友离去。
把所有他的善都加倍的放大。
好像也是替自己救赎。
似乎有种好人不长命,完美的事始终不会存在这世界的感慨。
而同侪效应与社会团体压力越大的国家,集体效应就越大。
变成了,你for Paul
我也要for Paul
这两种效应相伴。
才会让for Paul成为台湾近期除了阿帕契以外的热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