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柏灵顿:熊爱趴趴走:好想去伦敦啊啊

楼主: dick8045 (开箱工人或布尔乔亚?)   2015-02-19 11:34:37
http://chemistrysucksguy.blogspot.tw/2015/02/paddington.html
少许熊图
比起同期上映的《海绵宝宝:海陆大进击》,
这部《柏灵顿:熊爱趴趴走》可以作为对照组,
都可以来一张新闻最爱的战力分析比较图了,
米国 vs. 大不列颠;(平)
海绵生物 vs. 熊;(平?)
深海凤梨 vs. 秘鲁丛林(景观胜);
蜗牛/海星 vs. Brown 一家(古怪度胜);
恶邻居章鱼(噪音胜) vs. 恶邻居 Mr. Curry;
汉堡(热量胜) vs. 下午茶;
RAP说唱 vs. 英伦摇滚(乐胜,不解释),
向外夺回配方 vs. 向内试图融入。
而区分两者最关键的对比在于,
《海绵宝宝:海陆大进击》把自己的目标群众锁定在儿童,
各种套路,十有八九都往那个方向招呼过去,
成人观众的心情只是顺手处理而已;
但《柏灵顿:熊爱趴趴走》同样是一部在外观上以萌/可爱为卖点的电影,
却具备了同时让孩童与成人都感到惊喜的要素,
甚至可以说,成人观众从中得到的乐趣会比儿童来的多。
这并不代表《柏灵顿:熊爱趴趴走》是部剧情复杂,
影射跨国移民者于落脚国度中求生困境,
探讨小熊幽微内心世界(什么鬼)的电影,
完全不是!
《柏灵顿:熊爱趴趴走》的剧情极简单,
是关于一只熊,从秘鲁来到梦想国度后的文化冲击,
与其如何融入英国社会的电影,
无翻转,无悬念,不高冷,不扭捏,
童书般的简单剧情,每个孩子都能懂,也能随之起伏,
时而拍案叫绝(追皮包抢匪一段),
时而鼻头酸涩(离家出走一段),
甚至在关键处惊呼出声(爬烟囱没电,熊掌没搆上,吓疯!),
不论是以儿童电影、合家欢电影、贺岁电影的标准来看待,
本片都绝对踩在及格线之上,
至少不会让小孩子走神纳闷,开始鬼叫乱跑。
(有时候觉得小孩有时反而是一部电影优劣最直观的评审,
只有一部真正精彩,每个片段都有乐趣的电影,
能治好他们学龄前普遍感染的过动症。)
而对于成人而言,没错,
《柏灵顿:熊爱趴趴走》的剧情虽然称不上深度,甚至稍嫌缺乏转折,
但这仍是有时可以让父母们笑得比隔壁的孩子还大声的电影,
导演暨编剧 Paul King 大玩双面手法,
给孩子的,是可爱的熊、简单的情节,与一场化都市为丛林的冒险故事;
给父母的,则是可爱的熊(共通性的杀伤力)、绝美摄影、黑色幽默与文字游戏。
听来简单,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太多电影在这种“孩子/父母”间的取舍里翻船了,
沦为流水线的作品,过目即忘,
《猫狗大战》(Cats & Dogs)显得太幼稚;
而《抢钱袋鼠》(Kangaroo Jack)这类又太过成人,
更甭说拿可爱外皮包装脏话性爱毒品的《熊麻吉》(Ted)了。
《柏灵顿:熊爱趴趴走》给成人的欢乐并不在于它谈论了多么“成人”的话题,
导演 Paul King 提到 "The only real sexual content is Hugh Bonneville in a dress..."
(“整部电影里头唯一真正的情色镜头就是 Hugh Bonneville 男扮女装的画面”),
但或许英式与美式电影吸引成人观众的方法原本就具有一些差异,
《柏灵顿:熊爱趴趴走》没有靠着秽语或性暗示来讨好成人群众,
相反地,它就相片中的小熊一样,保持着优雅的身段和礼貌,
在坚守着某种底线的程度内尽力把自己弄的讨喜,
如文字游戏(的士 taxi → 标本师 taxidermist,惊!);
如图像叙事间的呼应(小熊被 Brown 一家带回后,Lost and Found 的 Found 亮起);
如奇葩设施(地理学家协会里面那台文件运输器,塞三明治进去笑疯)等等,
如对典型表现手法有意识的再现(恶邻居看到邪恶标本师时一见钟情的配乐)等等,
这些精彩的巧思,
都让《柏灵顿:熊爱趴趴走》成功避免了这类型电影的最大硬伤:没熊时,好无聊。
加上本片演员选角恰到好处,
严肃的风险分析师、浪漫的童书作家、怕尴尬的少女、
机智得一逼的男孩、作风硬派的管家婆等等,
神来一笔莫过于 Nicole Kidman 了,有熊在恶搞妳前夫的电影啊啊。
如果认真去看剧情,其实《柏灵顿:熊爱趴趴走》仍然同时有值得检讨与回味之处。
缺点在于,全片整体太过清楚的被切割为“文化冲击”与“邪恶标本师”的两大区块,
而应该作为悬念主轴的“寻找 Montgomery”无法起太大的推进作用,
像是蜻蜓点水,剧情有需要时才会出来沾一下,
即使小熊后来真找到了 Montgomery(并发现是某种命运恶搞后),
也没有让这段追寻有多大意义。
但除此看来,
本片依然锁定了一个主题,我本来以为是“家”,
但是后来觉得应该是“仁慈与包容”比较适合。
其实片中的小熊并没有靠着一己之力完成什么寻家之旅,
他就像那些战后孤儿一样,孤苦伶仃的在车站里等著被领养,
但差别在于,小熊心中的英国就像玻璃雪球一样,是冻结在黄金时代的英国,
是谦恭有礼、乐于助人、天气恶劣但心肠温暖,流着柑橘酱与蜜的应许之地,
但牠很快就发现不是的,
现在的英国已经学会对陌生人冷眼,深怕又是慈善强盗(charity mugger),
每个人都战战兢兢,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将去何方,
这是一个没有人愿意施予仁慈的时代。
小熊不懂,牠对车站里的人类送出的每一句 "Hello There!" 都揪心,
这是人类教给他们的礼貌,
当时探险家离开前说“我不知道牠们可以学到多少?”,
但当小熊到了英国,却发现自己学到的这些礼貌,在它的发源地已经消失了。
这是一个应许之地的失落,是片子少数露出让人难过的画面之一。
"In London nobody's alike, which means everyone fits in."
(“在伦敦,人人都独一无二,这代表,每个人都可以融入这里。”)
是什么让小熊在尝尽冷眼、躲过猎补后,还能在最后对伦敦下了这样的总结?
并不是因为牠在这场城市大冒险中有了什么样的自我成长,
而是牠发现了这个城市虽然乍看冷漠,但冷漠也只是它的第一印象而已,
越深入就越能发现这城市在冷雨中的热心,
当人们从小熊身上发现了不该以貌取人,
小熊也发现了不该以伦敦的第一印象来断定它,
这还是一个值得融入的地方,而牠 earn it,这就够了。
因此与其说家的意义,
《柏灵顿:熊爱趴趴走》更像是一封写给汇集于伦敦的游子们的小信,
里面写满了关于这座城市乍看失传,或是平日无从得见的温暖,
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像片里中产阶级的家庭一样,被日常给逐渐消磨了,
但当需要帮助时,你总会像小熊一样找到你的 Brown 一家。
另一方面,这同时也是对世界各地的观众们发出的一则最好城市行销,
鼓励他们,Oh dear,熊都混得下去了,你还不来,
Well……好样的,伦敦,You convince me! I am coming!(看完存簿,搥墙,哭)
作者: madonhwa (madonhwa)   2015-02-19 11:46:00
好想去伦敦+10
作者: leeze (乱飞的猫)   2015-02-19 12:39:00
小熊的坏邻居还是 Doctor Who 咧 XD 处处是经典呀
作者: dfg22200q (薄荷咪)   2015-02-19 15:07:00
还好去过伦敦了XD推好雷
作者: SKnight (全ては时の中に…)   2015-02-19 15:44:00
这片现在几乎下片了 太快 残念 QQ
楼主: dick8045 (开箱工人或布尔乔亚?)   2015-02-19 16:22:00
都下片了 本来想要过年再看一次 结果被大囍挤掉了 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