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由衷的佩服这部片,镜头的语言和鼓声融为一体,紧凑明快的剧情,如此生动地、激烈
地呈现主角因自我实现的不可得而愤怒,又因为愤怒而自我实现;还有佛列契对于魔鬼教
育的执著与无悔。
看完后的情绪会很满,情绪会很澎湃——但是那不一定是喜欢,也可能是憎恶。因为每个
人的人生过程中,很难不会遇到类似的情境:竞争、管束、压迫、期待成长等不同的心境
和体验。于是乎这部电影会激烈地撩拨起这些,而几乎是正反并陈,最后的结局也并没有
办法很明确地说明,究竟这部电影的导演倾向于何种立场。反倒是这部电影的文宣采取了
某种解释,破坏了电影本身带有的辩证性和其可能复杂情绪的特质。
基于这种复杂性和强大的张力,在电影院观看这部别有乐趣:对于同一个桥段,观众的反
应相距很大。在某些场景,观众大约有70%的笑声,但是有30%的人完全笑不出来,而和我
一起看的朋友在电影结束后,还跟我说他快要吐了。
她的感受是快要吐了,而我自己也对某几幕感到不甚舒服。但是这个不甚舒服确实就是导
演想传达的。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说:“多年来,打鼓成为了我的人生,我第一次感受到音乐植根在脑海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不是趣味、娱乐或是自我释放,而是打鼓带给我恐惧。”
于是,我很难不推崇这部电影(但不推荐给只想轻松看电影的人),它如此不落俗套地挑
战我们对于“励志电影”既定脚本的认识,但却也没有斩钉截铁地推翻它——它只是透过
剧情,把角色从前台的“励志型电影脚本”推至后台的悬崖,藉以浮现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最后看起来依然是个励志型故事的典型结局,但是是否就会让人因此愉悦地接受成长的
过程?在手段和结果之间究竟如何才能平衡,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判断,但所有的观
众都可以思考这部电影要传达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角度下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