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wm (OK伊东)》之铭言:
: 请问板友开始会鉴赏电影的表达意涵 是从什么阶段开始的?
: 我个人是从23岁左右开始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太晚的
: 请大家多多分享自己的电影历程吧
看到这个标题就让我忍不住感叹,对于“鉴赏电影”很多人总是抱持着错误的观念不自知
,甚至继续散布、附和那些错误的观念。
就我的观察,这些错误不外乎以下两种:
1.用心感受就是鉴赏电影
2.分析剧情就是鉴赏电影
前者不只是对电影,更是对所有“艺术品”都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
然而这其实是没有区分“表达意涵”和“表现手法”导致的结果。
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像是《刺激1995》表达的意涵是遭到体制压迫的个人,如何争取自
由获得救赎,这个“意涵”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使他得以称霸排行榜,然而有时候因
为生命经验的侷限,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产生共鸣,反而觉得电影很无聊--所以只要认真
生活,体验生命然后用心感受电影,就是鉴赏电影了吗?
事情才没有这么简单!
“能不能够对电影的意涵产生共鸣”和“鉴赏电影”是完全两回事。
混淆这两件事情,才是导致许多人无法好好“鉴赏电影”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某部电影打到我们的点,我们觉得很感动很有共鸣,但是这就代表这
是部好电影吗?不见得,有可能只是我们个人的生命经验,导致我们特别偏爱某个主题,
特别无法抗拒某个情绪。
这和电影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更别说鉴赏电影了。
--而且这反而会使得你无法看见“表达手法”的好坏。
我有个朋友,只要看到“父亲与儿女分别”的桥段就会哭,所以他看《星际效应》的时候
看得大哭特哭,可是有着“父亲与儿女分别”桥段的电影何其多?
《星际效应》是部好电影的理由,只因为他有“父亲与儿女分别”的桥段吗?
反过来说,前阵子我在网络上发了篇《原罪犯》的影评,有网友说“这部电影难看死了,
乱伦有够恶心”很显然的,他很用心感受,而乱伦这件事情完全采到他的底线。
可是因此《原罪犯》就是部烂电影,这个网友就是在鉴赏电影吗?
很显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因此不管是“鉴赏”哪种作品,我们除了要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感受?”还要更进一步的
问“为什么我会有(或没有)感受?是因为我个人的偏好?还是因为它的表达方式呢?”
直到进入这里,才是真正开始“鉴赏”而不只是“享受”;
直到这个阶段,也才真正开始发表“评论”而非“感想”。
这大概是我国中开始大量阅读后才理解的道理,以前只会觉得“主角这样才帅嘛,那些拖
拖拉拉的作品好无聊”或者“真是搞不懂他们在发什么神经,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不过这还只是“鉴赏”这个行为本身而已,还没谈到“鉴赏电影”。
电影是种复合媒介,包含视觉语言、音乐语言还有日常语言。
要看得懂电影,你得看得懂图画,听得懂音乐还读得懂文本。
很多人以为“分析剧情就是鉴赏电影”,随便在网络上找篇“影评”,几乎都围绕着剧情
打转,少数提到演员的表现然后就没了,只有极少数的“影评”会从视觉语言(包含构图
、分镜)或者音乐语言(包含音效、配乐)来进行分析。
我也是直到大学开始接触绘画和电影理论,才开始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
原来画面除了表现剧情,还可以用来暗示、呼应以及营造心理效果。
声音也不只是背景或对话,同样可以用来连接场景、烘托情绪呼应主题。
然而由于“用心感受就是鉴赏电影”以及“分析剧情就是鉴赏电影”这两个错误的观念,
讨论这些反而会被批评:
“你没有那个经历所以看不懂”
“你没有用心感受所以看不懂”
他们不知道除了“感受电影的意涵”还可以“分析电影的手法”,除了“感受剧情的内容
”还可以“分析整体的视觉结构、节奏调度”所以到头来,你仍然只能说出:
“我觉得《星际效应》是好电影,因为他把父女之间的情感描述得很动人。”
也许再说说他们分离的场景,说说父亲看着女儿的录像,说说父亲在奇异空间和女儿透过
重力沟通,说说父女最后感人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