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练习曲》

楼主: ursaminors (ursaminor)   2014-11-01 14:25:35
http://littleursaminors.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9.html
(部落格有图无音乐版)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看完电影的当下,我似乎明白为何从这部电影之后自行车环岛蔚为年轻人间的风潮,无论是
否独自去追求,其实都是关乎自己与土地,朝向自己的完成。我也受到这电影传达的氛围
影响,受到感召,好想暂时地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抽离,只为完成自己的探寻。这部片最
直接让观众看见的是台湾的美与坏,电影里这样说:“骑脚踏车总是能看到最好的跟最坏
的一面。”
导演不愧是摄影师出身,光线与构图都像是一幅幅的摄影作品,而35mm底片的厚度让整部
片都带着梦一样的氤氲。更深入拆解这部电影的细节,可以认为这是部公路电影,而且带
著某种程度的魔幻写实。这也是一部有关台湾认同的电影,走进台湾然后再发现台湾。
故事从阿明从高雄出发一路向南绕着台湾,独自一人,公路电影。但又不是传统的公路电
影:首先是路线,不像一般公路电影的线性叙事、个人的成长冒险(可以回溯到希腊史诗
),《练习曲》是一个循环的叙事没有清楚的开始与结束,这在环岛的路线上可以见得,
起始与终结都是同一点这是台湾环岛的特性。与公路电影从某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
种电影类型本身属于阳性叙事不同,台湾环岛的先天特性就注定这不是一般脉络下的阳性
冒险,而是有许多的颠覆可能性。这在剪接上也表现出来,导演刻意从第二天开始进行整
段故事,最后回到从高雄出发的第一天,在胡德夫“太平洋的风”中结束整段故事,可以
解读成旅程的永不结束。歌词里的大海与土地其母亲意象让这部片相对于大陆式、阳性的
公路电影;成为一个小岛式、不那么阳性的属于台湾的“公路”电影。
再者是路上遇见的人们,可以很轻易察觉导演置入一个又一个的事件,而这些在路上偶遇
的人彼此并无关系,但也无法说这些事件不合理,因为行在旅途上没有不可能,我觉得这
也是这部片召唤许多年轻想流浪的心灵的原因,独自上路,一切未知又事事可能。
电影里阿明从台东开始的旅途,到了花莲听到莎韵之钟的故事,原住民族与日本国,这是
个殖民政权(阳性)与大地母亲(阴性)和解的神话。在宜兰看见北火的残迹化成小女孩
童稚的图画,与国小的女老师相谈一夜,观众看见母性的愿意倾听。在林口遇见一群搭游
览车的阿姨们,关厂工人,那是撑起台湾经济奇蹟的一群母亲,搭车早上抗议老板跑路,
下午如同出游般持续保持着希望,这么的温柔,相比之下背景是个有着巨大烟囱工厂般的
丑陋建筑,经济发展的阳具。在彰化见了祖父母,参加妈祖绕境,亲情与台湾土地之上最
具代表性的女神信仰。最后回到第一天,太麻里当地住民的手工雕刻,老人的生命记忆。
胡德夫的歌声里,看见慈爱的母亲大地与大海的温柔拥抱。
而在台东遇到拍摄电影的剧组,汉本车站遇到立陶宛的女孩,花莲遇到加拿大的男孩,白
沙屯遇到的街头艺术家,云林爆胎遇到的车友,这些都是对于当地文化而言的“他者”,
透过他者映照出主体性。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体》指出群体认同
如何形成,但要如何继续发展成独立的民族意识,Anthony D. Smith对安德森的批评“民
族意识不能只依赖‘想像’或‘图像的再现’而产生”,民族意识是一种文化实践,需要
透过行动外显,因此透过实际行动(自行车环岛)的方式建立与土地间情感成为一种可能的
表述。实际以行动实践,无论是环岛还是蹲点,与脚下的土地产生连结,觉得自己跟台湾
更靠近了一点,也就是口号“爱逮丸”所宣示的以台湾为主的认同。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这不是教条,让自己真正地踏在台湾之上,让风“
吹落斑斑的帝国旗帜/吹生出我们的槟榔树叶/飘夹着芬芳的玉兰花香/吹进了我们的村
庄/吹开我最爱的窗”,感受太平洋的风。
作者: tom503g (Tom)   2014-11-01 17:20:00
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是每一个地点都有一段故事,主角不只是骑车环岛而已,在经过每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故事每一段故事也都是台湾社会的缩影。很推荐这部国片
作者: zo35437431 (悠哉小影)   2014-11-01 17:33:00
我看到这部才骑车环岛的 真得很真实 立志!!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4-11-02 00:21:00
这部片算是国片复兴(外商重新发行国片)的起头
作者: iceafu (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2014-11-02 19:53:00
这部在台湾电影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另推听障主角东明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