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文,若有不周处烦请指教。
个人不算丸把刃迷,但会看一些有人推荐的作品,包过《等一个人咖啡》。
在这里稍做宣导,个人认为擅长探讨情节合理性的朋友,
看了电影就别看书了,一是因为《等》小说与另一部小说《月老》贯串,
看半套会觉得有些部分不懂或不合理。
另一个原因在于原著是丸把刃早期作品,在女性第一人称手法处理得不是太好。
但不喜欢原著的倒是可以看看电影版,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而言之,还是先谈谈电影吧。
听说过丸把刃的人都知道这厮爱搞怪,片头故意弄成悬疑惊悚不足为奇,
而这位编剧也不负众望的让这份悬疑变成了一坨屎,
而用屎开头这风格,我相信看过《那些年》大概见怪不怪了。
女主角思萤的身分从原本的高中生变成大学生,
我猜一方面是因为照原著设定来说,光场景跟龙套就不容易用两小时处理,
加上小说里的女主角个性上更像大学生,这样的处理可以更合理些。
比起其他电影来说,也许她算是很扁平的角色,
但是一个大一女生刚进校园、刚开始打工,个性除非是外向至极,
否则想要有强烈的个人化风格,我认为很困难。
而假使思萤真是那种人,她也不会加入小说社,也不会喜欢上文静的泽于(老板鬼)。
中间的内心转折,其实她表达出了一个中心思想:
"泽于的个性距离她很远,却是她向往著的那种气质典雅,像是一瓶92的波旁。
而阿拓离她很近,两个人相对类似,而相处了之后,她不仅仅习惯了阿拓,
也逐渐喜欢阿拓多采多姿的生活,使阿拓宛若一壶能调出各种变化的水。"
人可以喜欢喝波旁,但不能把波旁当水喝,水才是人生活所必须的。
有些人也许会觉得思萤发现泽于是老板鬼后,心态转换得太快,
原著里也是一样,甚至"阿拓"这选择会让诸多公主病患不解。
但以下是我的看法:
突然来到的浓烈,不可能比上每一天解渴的一杯水。
思萤在暴哥、金刀嫂等剧情桥段时每一次发自真心的笑容,
比起每一次在跟老板鬼互动时的花痴笑,来得更加自然,
而从思萤那种刻意强调的"八婆"个性来看,
就算泽于今天不是电影里的老板鬼而是真人,
很快思萤就会发觉他的局限性还有单调性,这些是远远不如外向开朗的阿拓的。
因此无论如何,这部分我看来是非但没有问题,并且处理得还不错的。
尤其是老板鬼点醒的那一句"你讲的那些好像都不是我。"
直接破除了思萤心中那块复杂难解的地带。那块老板娘说的"女人真的很难懂"。
这就跟当年老板挡的那颗子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讲男主角阿拓,选角上找来的这位演员,基本上就是阿拓从书中活过来的形象,
单看电影而言也能理解是个阳光好相处的人。
爱打赌跟常出糗是必备,但是玩到穿比基尼着实让人有些不舒服就是了XD
我想,这部分首先想强调两件事:
1.阿拓不帅,不是油嘴滑舌的人,也没什么$$,不是现在多数女生会喜欢的类型。
2.某方面来说,他也是代表着"意外性"的角色。
而诚如上段所说,阿拓是白开水一般的存在,
每个人他都能接受并且相处,并且产生不一样的滋味。
但一杯开水,没有人会在看到时就想喝的,
然而没喝过这杯水,就不会了解它能调出千变万化的饮料种类,,
阿不思是如此,思萤也是如此。
而阿拓也就这样写下许多故事,然后掏出香肠,接着出国旅游,终至摸出豆花。
阿拓在剧中不与其他女性互动,正是强调了他自己本身如水,
误喝过一次的人才会知道他如此解渴。
再来是赖雅妍演的阿不思。
这里的处理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
本来书中的阿不思确实是抢了阿拓女友,但电影却改成是阿拓前女友。
我个人是一条鲁,所以不了解T发现恋爱性向的过程,
但阿不思与其说是一个T,我认为不如说是出了家的尼姑会更好。
中间那段尼姑乱点的戏我想正是强调"看破一切的俗人/看不破的出家人"的反差。
事实上,根据剧情推进可以知道喜欢阿拓的人,都会为他的直率着迷,
阿不思也许正是清楚当阿拓对她没了感觉,她也不会再喜欢任何人了。
"妳不是没办法喝咖啡,妳是没办法开心起来。"
这句话不只是说给老板娘听的,我认为这也是阿不思说给自己听的。
仔细想,阿不思跟老板娘某种程度算是同一种人,都是失去了爱而不能释怀的人,
而那杯"老板娘特调"正是他们两人的转捩点。
所以老板娘一直在等,阿不思一直在调。
再来是阿不思中间先后帮阿拓调出了"爱的勇气"、"爱的运气",
正说明了她那深藏心中的体贴,还有再也没办法表现的感情,
成为了阿不思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调出一杯咖啡。
而她也因为这么爱阿拓,才会这么期盼他能跟自己所爱的人厮守相伴。
也会因为不懂思萤跟老板鬼的一切,用一句"她疯了"保护阿拓。
最后提到老板娘这条故事线。
原著里,本来老板娘这里比较像是支线,并且跟另一本书《月老》连接。
但是在电影中,却变成了主线的一部份。
老板的个性在中学时期虽然没有交代太多,但遇到老板娘时却会变身大仁哥,
甚至还可以当盾牌坦子弹。
而老板娘任性娇纵,直到老板为了她坦了一颗子弹。
这颗子弹成了〈等一个人咖啡〉成立的契机。
老板跟老板娘本来在等的人都是彼此,然而意外的发生,
让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戛然而止。
失去了等到的那个人,也让老板娘这样说:"之后,没有之后了......."
但她在等,等一杯重新被调配的"老板娘特调"。
唯有那杯饮料,才象征著无条件包容她、体贴她的那个人。
然而,每天都光顾的老板鬼(泽于)却一直都在,
但苦无机会让等待着他的老板娘知道。
老板娘第一次看到雨中过去的自己,选择的是看着,
原因在于她从来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那一天的自己。
她的灵魂就这样留在那个雨夜里,
之后她只能等,慵懒地等,等待能调出特调的那个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遇见了跟她有同样寂寞的阿不思,
两个女人彼此交换了各自的寂寞,也期盼打破寂寞的那个机缘。
老板鬼则是期盼一个能看到他,和他说话互动的人出现,
并且帮他写给老板娘那些来不及说完的话。
这个桥梁就是思萤。
思萤除了有阴阳眼,更捡到了老板鬼生前的笔记,
促成了她调出"老板娘特调"的契机,
因此她在阿拓不在的日子里,完成了老板鬼交代的事情,
所以得到了老板音讯的老板娘,放下了。
因为她只是想知道老板鬼不是不要她,并且一直等着他,
然后她在看到笔记拼凑的那封信,喝到那杯特调时,释怀了。
于是扶起雨中过去的自己,说了声"不哭了"。
接着,真的不哭了。
整出戏围绕在"等一个人"这件事情上,
接着让一切的巧合经过了碰撞后,圆满了一切。
思萤等待的是一个答案,而阿拓是这个答案之外的淡淡美好。
阿拓等待的是一碗热豆花。
阿不思等待的是调出咖啡的那天,不,是喝到特调并且代替她离开寂寞的老板娘。
老板鬼(泽于)等待的是可以看见他并且调出特调的人。
老板娘则是等待那个终于能搀扶雨中女孩站起的自己。
虽然掺杂了太多已经被笑烂的笑点,让整体重点失焦了不少,
不知所云的香肠豆花也让人有些傻眼,
但对于故事的演进算是瑕不掩瑜。
有些板友认为《等》剧没有《那些年》有令人感动的能力,男女主角演出功力不好,
但小鲁有不同的看法。
《那些年》演的是第一人称的暗恋,很多很多人可以有所共鸣,
《等》剧却是在说著等待的故事,各种不同的人都在等一个人。
其中甘酸,唯有等待过的人才会明白。
而我们都在等待的时间里,过著不一样的人生,写下不一样的故事。
男女主角的青涩,也正印证著这些。
等待也许很漫长,答案也或许不是自己所期盼的,
但是等到答案的一天,每个人都能学会放下吧。
这是这出戏,给我的一个答案。
推荐看过小说的人可进电影院里体会其中奥妙。
也推荐正等待着的人,也细细体会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