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探问“救赎”:从电影《诺亚方舟》谈起

楼主: zamkao   2014-05-27 13:45:24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13668787
※本文探讨的单纯指涉电影呈现的内容,无涉电影之外的信仰与《圣经》记述。
“什么是救赎?”
我前阵子看了一部电影,叫《诺亚方舟》。那天看得是最晚场,整间放映室包括我和朋友
在内只有五个人。以前读过《圣经》,本以为大概就跟之前认识的一样。实际看发现根本
是令一个故事,违和感中,想到电影作品经过导演、编剧的转化,是一个独创的艺术作品
。我放下过去对圣经的理解,决定透过萤幕,直接感受电影所要传达的眼前故事。
(尽管如此,前面看到堕天使们帮助诺亚搭建方舟,我不禁觉得好像在看《变形金刚》,
机械大神们帮助人类打怪。)
§ 声音
整部戏的高潮,就在方舟搭建完成,上帝降下豪雨,水淹成灾才开始。
诺亚的家人们跟诺亚一起搭上方舟,为了实现上帝抹去丑恶的人类,重新开启一个新世界
的到来,诺亚是那么坚毅,坚毅到无情。人类得罪他了吗?从电影来看,是的,他从小跟
父亲相依为命,与所有人类为敌。长大后除了亲人,他和其他人之间划清界线。
诺亚是孤独的,诺亚的家人也是孤独的。当我们说地上有人类、堕天使与自然万物,诺亚
一家不属于堕天使,也不属于人类,他们亲近自然万物,但他们也不是自然万物。他们扮
演上帝子民的角色,但上帝子民是世界上最特异的存在,也是最孤独的存在。
诺亚,他在原本孤独的小家庭里头,变得更孤独,当决心完成上帝启示要他毁灭世界的使
命。
当身边有伙伴,我们还有空间能够自在的呼吸。当诺亚决心杀死孙子,他连最后能够呼吸
的空间也没有了。这时,他与全世界为敌。
电影走到这个部份,有一个地方我一直看不到,但那却是基督宗教一直在谈的,也是基督
宗教的核心价值,“救赎”。
我那时想,难道导演和编剧,他们打算连这个核心的价值都舍弃吗?
中世纪哲学家圣‧奥斯丁谈人的原罪时说,“尽管人有良知,但良知会随着自由意志向善
或向恶,进而为善或为恶。”
救赎,那是唯有上帝所能给的,以及自己透过自由意志所能追求的。
进而我心中有一个好大的疑惑,问著:“诺亚他追随上帝,追随自己的声音,但那是救赎
吗?”从逻辑来说,每个结论都有一个前提,故每个前提又同时也是一个结论,进而能再往前推
导出另一个前提。
救赎也有前提,在我看来就是“同理心”与“同情心”。
§ 前提
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同理心很接近我们一般所谓“换位思考”的概念,像是不要把能让
自己快乐的东西,以为就是也能让别人快乐的东西。
同理心,有时比同情心重要。正如最近我读到一篇《亲子天下》杂志,与Tal Ben-Shahar
与杂志的访谈的文章, 〈哈佛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塔尔.班夏哈:成功不会给孩子一辈
子的快乐〉作者写道:
“同理心必须在真实、亲密的互动中形成,无法在帮朋友按赞的时候产生”同理心要表现
为行动才有意义。”
以及
“学生从小听到的事实就是如此:现在辛苦一点没有关系,只要等你进了第一志愿梦想学
校,你就会快乐,一切都没问题,人生就无忧无虑。你会得到很好的工作,进入第一志愿
的公司,一辈子就高枕无忧……但事实不是如此。”
同理心唯有透过行动才能真正发挥意义,同时同理心是为他人想,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为
他人想,实际上是为自己想。
故所谓“真正的”关心,便是“同理心”。有些人关心他人是为了满足自己单方面的欲求
,就像父母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对外表现,胜过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心灵发展。他可能给
孩子吃好、穿好,花大钱送孩子去补习,却不问孩子需不需要。
就像一个男人关心女朋友的穿着打扮得体与否,胜过关心她所需的安全感。他可能很愿意
花钱请女朋友吃好穿好,却经常忘了随时让女朋友了解自己的近况,使她还得费心思猜疑

当女人要离开男人时,男人不解的问:“我给妳那么多,为什么妳还要走?”
缺乏同理心,便无法真正理解他人,使得我们的关心落不在对方所需的地方。这时,我们
的关心尽管立意良善,却很浅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同情心有时比同理心重要。
表面上,诺亚追随上帝,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像个英雄,像个殉道的圣人。实际上,他
没有同理心,没有真正同理身边家人的需求,妻子想要一个稳定的家,大儿子闪想要一个
稳定的关系,媳妇伊拉想要一个孩子,小儿子含想要一个伴侣。他没有聆听,他只听到他
自己想听的。诺亚追随的真是上帝?真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许他追随的,其实只是自己
的“想像力”。
我并不否定上帝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否定想像力存在。当我看到诺亚并未心怀救赎,我怀
疑诺亚的想像力,此刻已多于对上帝的认识,当想像力凌驾认知,我们便可能犯了妄尊自
大的罪,曲解上帝的旨意。
诺亚的小儿子含,在整部戏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角色。他是家庭中最被忽略的
那个人。闪是父亲的继承人,母亲是父亲的支柱,家中唯一年轻的女性和哥哥拥有彼此,
含在家庭中得到最少,但他要承受的负担却不见得比其他人轻。现实中,一般家庭也经常
会有一个被忽视的孩子,他们的心灵跟其他人一样脆弱,却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沉默的背后
,渴望被关怀、被注意。
含一度追随上帝赐与的人性,脱离父亲的监视去寻找伴侣。他没有选择美色或看起来光鲜
亮丽的女子,而是选择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他承诺了一个我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的救
赎,他想救那个女子。这当中也有含的单纯与对异性的欲求,甚至是对异性的不了解。但
他的心是良善的,就跟他违背父亲的意思一样,都来自于人的本性。
当父亲舍弃含费尽心思要救的女子,他很生气,他没有看到父亲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父亲
仿佛不再只是父亲,而是冰冷的机器,因为诺亚所做的是如此无情。后来含想杀了父亲,
闪也想杀了父亲,诺亚的妻子威胁若诺亚杀死孙子,她会离开诺亚。这都是因为诺亚在失
去了对人的同理心之后,连同情心似乎也丢失了。
§ 救赎
“一位失去同理心与同情心的人,能获得救赎吗?”
就像我们看历史上的杀人狂,对他人失去道德上的同理心,以及对人的同情。他们成了怪
物,成了孟子口中的“禽兽”。他们远离了救赎,就像诺亚所远离的。
然而,诺亚并未失去人性,他在看到孙子的那一刻找回了他的人性。毋宁说,他是被唤醒
的,就像含在看到父亲即将被杀死的那一刻,他放下仇恨,救了父亲的命,我深信这源于
即使他痛恨父亲,心中仍有对父亲的爱。如同他愿意救那个陌生的女子,当中有他对他人
性命的同情与同理。
教育家彼得斯说,“一个人的道德感唯有在‘冲突情境’中才能真正被我们所知。”
当我们无须面对道德考验,任何人都能轻易的背诵那些道德教条,说的头头是道。当挑战
来临,真正在这个当口还能遵从善性去行义,才是有德之人。
故救赎的前提若是同理心与同情心。那么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前提,就是我们心中确实有此
二者本性,且我们有能力去选择实践它们。
电影结尾,诺亚一家人找到了延续万物生命的净土,诺亚自己也找回了内心的净土。净土
中再次开出美丽的花朵——他对家人(他人)的同情与同理——所以他终于“得”了救赎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1366878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