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好读版~~
http://zach12348.pixnet.net/blog/post/57384876-the_china_syndrome
===========================================================================
关于核能的问题,最近社会上讨论的沸沸扬扬,拥核者与反核者各自有各自的考量
,不过大多都是在争论安全性的问题。电影的英文片名“The China Syndrome”就是在描
述核灾发生时,核电厂中高温失控的炉心将会一路从美国穿过地心熔到中国的情形。
故事描述Jane Fonda 和 Michael Douglas饰演的记者在一次去核电厂作专题报导
的时候,意外拍到核电厂出意外的过程。认为挖到大独家的他们,就准备要代回电视台大
报特报,没想到却碰上电视台高层的打压,和核电厂高层的消息封锁。另一方面,核电厂
内部的高阶工程师(由Jack Lemmon饰演)在寻找意外发生的原因时,竟发现了核电厂的建
设有工程上的疏失,包商疑似造假了管路的X光片。接下来的片段就是记者与工程师想要
揭发真相,但是核电厂背后的财团又用尽各种方式打压的攻防战。最后工程师为了要让核
电厂停止运作,武力占领了核电厂的控制室,并要求接受电视采访,要将全部的真相公诸
于世。不过后来采访进行到一半时,警方就攻坚进了控制室,并在大家的眼前将工程师击
毙。在大家都惊魂未定的时候,当初的意外又再度发生了。这座核电厂是真的有严重的工
程问题,而工程师也在剧烈晃动中的核电厂中断了气。
968full-the-china-syndrome-screenshot (2).jpg
电影虽然有个耸动的标题,但其实是用比较写实的角度与情节去描述一座核电厂差
点失控的过程。而因为电影中描述的情形都相当真实,随时都有可能于现实社会中发生,
让电影显得格外惊悚,也让观众对核能的安全性有所顾虑。不过电影将核能发电场的意外
归咎于管路焊接的工程疏失,而不是无解的核废料问题;反派设定为利欲薰心的财团,而
不是无知无能的政府;这样的设定巧妙的将核安问题简化,也让故事变的比较单纯且没争
议,不过相对的也让批判力度也变的比较小。要知道,现实中核能所牵扯到的问题远比电
影中所描述得更复杂,而且贪心的掌权者真面目也远比我们所知道的丑陋。不过即使如此
,也丝毫不影响这部电影的价值与前瞻性。事实上,在电影上映后不到两个礼拜,美国本
土就发生了著名的“三哩岛事件”;直到35年后的今日,人们对核能的安全与否依然无法
定调。
968full-the-china-syndrome-screenshot.jpg
电影中核电场的安全问题得以被正视,除了内部工程师的揭发外,把事情“闹大”
的新闻记者也功不可没。当然他们一开始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利益而不是为社会安
全着想,但是之后他们俩在面对上司的打压、幕后财团得处处阻挠之下,依然对真相穷追
不舍的态度,还是相当可取。尤其是由Jane Fonda饰演的金柏莉于电影结尾的访问最让我
印象深刻。当她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与愤慨,努力用最中立的态度从原本三缄其口的员工口
中问出事件的真相时,她不只为男主角在全国观众前获得平反,也完成了她身为媒体的责
任。身为人民与社会间的连结,“追求真相”才是媒体的本职,而不是配合财团去粉饰太
平,或是为了譁众取宠而去创造耸动的“故事”。尤其后者是小说家或电影编剧在干的事
,所以电影才会安排金柏莉最后在镜头前落下两行泪,为的就是让电影变的更加煽情。
Jane Fonda在这里精准的演技一方面为她赢得了一次奥斯卡提名,也让悲痛的情绪更能感
染到观众的内心。
968full-the-china-syndrome-screenshot (1).jpg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不管是核能还是其他社会问题,比起那些复杂的专有名词与原
理,最具有力量与决定性的还是在于掌权者的良心、以及媒体(也包括全体人民)追求真
相的决心。电影的男主角无疑是利益与安全间冲突下的牺牲品,而在感叹电影主角下场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问自己:当有一天,掌权者不再给予我们保护、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无法
给予自己保障时,我们该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