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雷...................................................................
对熟知日本战国史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真是超展开XD
但整体而言,非常推荐给喜欢日本历史或对艺术美学有想法的观众。
千利休的死,与当时的权倾天下者丰臣秀吉,有着密切关系。
为什么秀吉要命令利休切腹,历来众说纷纭,没有一致性的解释。
本片(及原作)以此为立足点,描述作为艺术家的利休与作为权力者的秀吉,
从一开始的互相扶持、某种程度上的互相理解,到后来的反目成仇、水火不容。
秀吉对利休又爱又恨,因为被利休轻视而愤怒。深知此点的利休更因此而轻视秀吉。
因此秀吉对利休展开了各种报复性的要求,包括要求利休的女儿为妾、在利休眼前处
决其弟子,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要求利休交出他随时携带在身旁,视若珍宝的绿色香盒,而不愿交出香盒的利休,最
后惟有选择一死以明志。
到此为止,电影中秀吉与利休的关系,解释的虽然细致,但其实没什么新意。
利休坚持身为艺术家的风骨,拒向权力者低头,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这个绿色香盒对利休来说这么重要?让他不惜一死呢?
而从这里开始,就是超展开了。老实说,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里时还蛮意外的,
几乎所有的预告及宣传都略过这点不谈。
原来,在利休年轻时,有过一段改变他一生的邂逅。
利休年轻时名与四郎,穿梭于堺的花街柳巷中,放浪形骇,
此时的他情感轻浮,虽然有着与天俱来的艺术才能,但缺乏著以之为生的理由。
而在偶然之中,意料之外,利休遇见了一名来自朝鲜、没有名字的女性,她透明
清澈的双眼深深地吸引著利休的目光,让他逐渐陷入于深深的倾慕爱恋之中。
这名没有名字的朝鲜女为贵族后裔,因政治斗争的缘故被卖至日本,但却兀自不肯
向命运低头,利休便决定帮朝鲜女逃出去,而在他的主观认定是,这是一场私奔。
不过,最终利休无法带着朝鲜女逃离追捕,于是他便决定与朝鲜女一同心中(自杀)。
朝鲜女喝下了利休亲手烹调、掺有毒药的茶汤,痛苦但满足的死去后,本欲追随她
而去的利休,却无论如何无法喝下毒汤,憎恨、恐惧、绝望,各种情绪扭曲著利休的
脸庞,在这一刻,他亲身体验到什么是绝对的美,但却又明白这是自己无法企及的。
而秀吉要利休交出的绿色香盒,便是朝鲜女之物。在她死后,悔恨交加的利休咬下朝
鲜女的一块小指头,并放入香盒内随身携带,提醒自己别忘记如梦似幻的那一刻,
那一刻是千利休恋情的结束,也是他艺术之路的开端,而这绝不容许秀吉的亵渎。
最后对秀吉来说,他以为利休之死是其无言的抗议,最后他以为自己获胜了。
但对利休而言,他受秀吉之命切腹的真正理由,早在那一刻便已经决定了。
秀吉认为自己赢了,但利休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
利休追随而去的,是绝对的美,是心中的恋。
也许是作为非日本人的关系,利休与朝鲜女的关系没让我特别奇怪的感觉。
顶多只是想当时利休真的会碰到被卖到日本的朝鲜女子吗?
但这点在日本其实是战翻天的,许多日人批评这部电影(及原作)是过度想像,
称之为“韩流映画”,并认为其象征日韩两国十六世纪末以来的复杂关系。
在原作中,除了朝鲜女之外,也对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源起诸多着墨,并描写利休
在其中的角色,但其实电影剧情把这些都略过不谈。
不过,就剧情而言,若将对朝鲜女的恋情作为千利休入道的源起,这无疑是说利休的
茶道来自韩国,为此出现许多考证文,说明韩国“茶礼”与千利休“茶道”的不同。
承上,比起充满历史细节与想像的原作,我认为电影剧情是比较单纯的。
其实看这部电影不用知道太多战国历史知识,也不用对日本茶道有太多了解,
只要抓到利休、秀吉、朝鲜女的角色,很快就能融入剧情中,不会沉闷无聊。
(尤其比起天地明察、清需会议等中规中矩的历史片)
除了剧情之外,本片最值得推荐观赏的原因,更是其色彩复杂而又单纯、清晰却朦
胧的镜头,以及由原作者山本兼一指定饰千演利休的市川海老藏,在每个镜头之中
的纯熟演技,将原作中外在沉默寡言,心中却充满热情的千利休,诠释的精采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