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消逝的年代 : 成长的盲点
电影"白色缎带"为我们揭开纳粹主义蔓延前,
平民儿童性格中幽微累积的生活暴力。于是影片嘎
然而止的瞬间,我们也仿如感觉到一个全新战栗的
阴郁时代悄然而至,呼吸均匀,脉搏强稳,一切正
要开始。
"纯真消逝的年代"时间设定在纳粹垮台,各国
接管划分德国,大至战事国情,小至人民生活(移动
/摆渡?回去/回来?),一切混沌不明的时期。故事叙
述洛儿的父母因纳粹军官身分进劳改营,身为老大
的洛儿必须带着四名弟妹(包括一个婴儿)跨越重重
藩篱,遵从母亲指示到外婆家避难。路途中,无论
是物质世界的困顿匮乏,或因事实真相逐渐清晰(或
模糊)引起的信仰崩解,在在考验、折磨、打乱、同
时亦是完成一个少女的成长认同。
少女洛儿从小在纳粹主义的薰陶下耳濡目染,败
战与希特勒的死亡并不足以动摇她已建构的世界观。
她以父亲军官的身分为荣,逃难只是暂时,父母的一
去不返虽然令心灵受伤,但这种事必须咬牙承受,一
如母亲离去时展现的无比坚毅。(但放在母子关系中,
此种坚毅在我们看来,似乎透露著更多的疏离与冷漠
。)初期,洛儿至农家避难,遇见农民时仍骄傲荣誉地
行希特勒举手礼,她还不晓得世人对他们的仇恨,以及
人们因时局变动所展现的态度变化。对洛儿来说,败
战不过是一时,她仍对反攻扭转局面抱有希望,他们
是落难贵族,现在他们所受的,最终的胜利必定会给
予回报。
好一个令人厌恶的少女啊! 但正因洛儿的年纪设
定,价值信仰已养成牢固,可仍保有的部分童真,一
方面保护强化了胜利的浪漫可能性,一方面也因战争
残酷的冲击,啃噬、还原、逼她正视她所信仰的价值
中,血腥骇人的部分。从一开始惊见父亲枪杀家里的
狗,到看到无数犹太人被屠杀的照片(难民调侃著看血
腥照片可以换得物资,是"那边"的奥步,即便他们怀
疑照片作假),然后又遇到同样信仰纳粹主义的老妇人
(本来以为遇到同路人,以为终于得救了)。但老妇人
只把他们当作玩偶耍弄,藉著看双胞胎弟弟表演纳粹
歌曲重温过往荣耀时代,并且非常自私地强迫洛儿将
婴儿留下,以换得更多物资。后半还有犹太青年的加
入,激起洛儿心境更大的波涛。但光是到此,我们已
经同洛儿一样,对于是非辨认价值变动,亦即令人失
望揪心的"全部!全部",充满疑问、感到挫折。
比起被既有价值綑绑的洛儿,几位弟弟妹妹在逃
难中展现了更高的韧性;他们也许因为涉世未深、也
许因年纪小没有发言权只得从旁观察,也许系因更原
始直接的生理反应,对战争中复杂的人情世故反而能
适应得更加快速。尤其是年龄介在中间的洛儿妹妹,
简直是这场悲凄的成长之旅的理性见证。于是片末相
较于姊姊,仍能开心跳舞的她,与其说小孩子性,倒
不如理解为成长的阶段自有其韵律波峰来得更加恰当。
而神祕犹太青年汤姆的加入,更加速了洛儿内心
一连串的激变。编导聪明地让性与青春的躁动在这不
动声色地渗透,每一次洛儿与汤姆在性吸引力间的追
赶、退避、游移、欲擒故纵,也恰恰呼应、拯救或摧
毁洛儿的自我身分认同。当汤姆想强吻洛儿时,洛儿
作出非常干脆的价值判断:犹太人果然肮脏下贱(别以
为在非常时期,就能跨越界线踰矩!);但另一方面,
洛儿不知是顺应身体欲望,亦或遵从付出回馈的等比
原则,又或另有政治思维上的意图,一改先前的傲慢
冷漠,微微引诱汤姆对自己上下其手。因为身分上的
弱势(没错,洛儿开始学习到纳粹身分只会让他们一家
挨饿受苦),再加上汤姆跨越了种族信仰的藩篱仇恨,
不断帮助他们,受惠固然很好,但更多时候这种善意
让她感到疑惑不安,同时似乎也是对她信仰的价值作
出戳刺嘲弄。她只能透过简单的因果想像,给自己一
套说服自己的说法(并且也说服弟妹,免得他们被汤姆
"骗"了):汤姆之所以和他们同行,不过因为他们有婴儿
,可以比较容易得到物资。她也时不时利诱、告诫、威
吓汤姆:"等我爸爸回来,你就死定了"或是"等我爸爸回
来,我可以请求他对你特别宽待!" 正因为自我价值逐
渐松动、崩坏,洛儿需要找到汤姆的弱点来翻转此种
局面,只要她掌握主导了身体情欲的萌发,那么无论
时局怎么变化,至少在她与汤姆间(一个纳粹军官之女
、一个犹太人)的主从强弱关系,即可巩固、修复崩解
的信仰,完成这场战争之于她成长的全部。这也是汤
姆原本即将上钩,又匆匆缩手负气离开的原因。甚至
到了最后,洛儿哭着请求汤姆留下,但她仍执著地强
调、"公平"地交换条件:"你留下的话,婴儿可以过继
给你",终于使汤姆决意离开。
又如洛儿在树林中想向钓客求取食物,她要汤姆留
下,由她出马。她礼貌地说明来意后被拒,又拿出在纳
粹老妇人家学来的戏码,唱跳起令人尴尬的歌舞。最后
终于理解假性文明以及人为建构的法则都不可靠,只得
服膺生存法则作出出卖肉体的决定。她颤抖却坚毅地解
下钮扣,靠向钓客身体,眼睛却直直落向前来搭救的汤
姆。我们不知这是情欲的转移,又或是一种激起醋劲的
炫耀,总之在这短短一瞬间,洛儿再次向我们展示了性
与政治的隐微暧昧、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她对自我认同
标竿的一次调升(要解读成下降亦可)。而坚毅的洛儿妈
妈相较于较懦弱的洛儿爸爸(逃难前的一次求欢,带出有
趣的强弱主导相对关系),不但兼负起家国两边的责任,
即便被强暴也咬牙忍下,因为身为一个"纳粹女人"的印
记比仅只是身为纯粹女人的身分还重要,她两腿间受难
的血,让她奔往幻灭之际,亦弥留停顿在祖国温暖的怀
抱中。
即便本片绝大篇幅场景都在森林中发生,镜头对准
的是弱小一家在自然中的刻苦求生;少了绝对分明的因果
敌我关系,壁垒分明的似乎只有生死之界。但女性视角
及身体政治在战争中的特殊性,仍大大影响着本片的调
性。粗粒子的摄影画面(通常粗粒子常引起一种浮动躁热
感,但放在这种冷调性的片子里,反而跑出一种更冷冽迷
乱衰飒的不确定感)、摇晃贴近逼视主角的镜头,配合
森林这个本就非常"母性"的场域,所有性的自觉萌生,在
进入被流放遗弃的森林那刻,就注定开启完成它自有的循
环。无论是童真良知,又或原生兽性,对应进入森林前的
人为世界信仰价值,洛儿一家与我们都如蒙上双眼般,只
能细心感应、咀嚼,并为先前那些视觉造成的盲点内省忏
悔。但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走出森林,完成心里的内爆重
生后,睁开眼睛,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认知世界?
"闭上眼睛"与"睁开眼睛"这两个开启与结束游戏的绝对
指令,放置在任一个时空,都有其暧昧丰厚的指标性。经历
生死考验、安全到达外婆家后,无论是再也无法开心跳舞,
又或对外婆那套不闇世事、自己本也信服的军事教育信仰
作出反抗,洛儿睁开眼后的世界再也不复从前。就算如被
刻意踩碎的精致瓷器小鹿般(逃难时从家里带出,且完整带
到目的地的唯一东西)碎片斑斑,但总好过永远待在谎言筑
成的美丽温室。
"睁开眼睛、睁开眼睛"这也是学运进行至此,观赏影片
、对照内省自我生命后,我最想说的话。很简单,甚至如一
句咒语,具有童真魔幻或荒谬虚构两种极端的特性。但假使
每一次闭眼、睁眼即能完成一次成长,那么就算需要经过信
仰的重整淬炼,经受重生或幻灭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也是
值得的!
ps.本片改编自瑞秋赛佛的战后伤痕文学<<暗房>>的其中一篇
<洛儿>,我虽没读过原著小说,但本片令我想起另一位专写
这类议题故事(主要以犹太男孩的视角出发)的儿童小说家
乌里‧奥勒夫( Uri Orlev)。他的"鸟街上的孤岛"让人想起
"战地琴人","快跑!男孩"中男孩的野地求生之旅,则可与本
片呼应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