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
一部电影就让某些人震怒如寇仇
很厉害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18/today-o1.htm
KANO让他们哀哀叫的原因
◎ 张世泽
近日电影《KANO》出现票房热潮,连带激发不少批评,甚至引起有心人士计画性攻击;当
中关于电影“媚日”或“还原历史”的争辩,却充分凸显台湾棒球在“国球”论述之下的
悲哀。如对照美国棒球论述的发展,这种观点的形成,可以得到近似的脉络性理解。
迄今,尽管美国民众、媒体甚至“棒球名人堂”,都认为棒球源于美国内战英雄之手,此
即“杜博戴与库伯镇神话”(Doubleday and Cooperstown Myth)。但实际上史家早已公
认,十八世纪末英国传入北美的“轮打”(Rounders)改良版本,才是今日现代棒球前身
。
为何公众认知迥异历史考察呢?原因在于美国棒球论述的发展始终带有高度政治化色彩。
在某种刻意的塑造之下,现代棒球被视为源自美国的运动,而为了摆脱英国殖民文化的附
庸,美国棒球被切断了与英国的历史连系。
一八八○年代至一九二○年代期间,棒球在美国开始被尊为“国家娱乐”(National
Pastime),这是为了面对当时剧烈的社会变迁的冲击,美国棒球被当作一种凝聚国家认
同与传递美国精神的媒介;此外,为淡化美国“种族隔离”的黑暗史,面对多元文化与移
民社会的挑战时,美国棒球也曾被塑造为伟大的“社会熔炉”缩影。
换言之,在坚持反殖民、爱国与政治正确的立场之下,美国棒球史原貌与社会意义,似乎
早已成为美国公众“不愿意面对的真相”;反观国内,被喻为台湾“国球”的棒球,不也
一直沦为诸多政治口水下消费的廉价品吗?或许KANO这部电影不能完全避免渲染和改编,
但正因KANO透露还原历史或时代背景的企图与尝试,才会如此无法见容于充斥政治化眼光
的批评者之流吧(作者为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