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木瓜?不是香蕉?
看过《KANO》的都可以对片中多次出现的“木瓜理论”印象深刻。电影以种植木瓜的实验
:施以铁钉于根部可以激发生长潜能,隐喻球员若在危机意识情境下也可以爆发200%的小
宇宙!另外,片中出现的水果除了木瓜,还有香蕉。滨田先生提着新品种的香蕉作为引诱
,希望能打动近藤兵太郎的心、愿意训练嘉农子弟打棒球。不过,校长的“蕉心”策略并
没有太大的效果(软软的香蕉和近藤硬汉作风显然不合啊!)
因为我老家过去曾经种植香蕉维生,也知道日本人爱吃香蕉,在日治时代香蕉也是大
量输往日本的经济作物之一(注1),木瓜在日治时代应该不是代表台湾水果的图像,嘉
农平原和八田与一的水利工程的图像也是绿油油的稻田并非木瓜树海,为何《KANO》会以
木瓜精神作为球员的隐喻?这背后可能可能代表什么样的意涵呢?
先考察一下木瓜在台栽种历史。1930年,金子彦二的学士论文《台湾ニ于ケル木瓜栽培ニ
就テ》(中译:台湾的木瓜裁培)中指出(注2):台湾17世纪时即有引进木瓜,但品质
粗劣,直到1902、1911分别由日人今井兼次、美人Gerald Ford带来爪哇种(这也是现在
台湾木瓜品种的始祖)。不过,当时日本人对木瓜需求不大,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木瓜带
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而是日本人其实不知道有这种水果。因此,金子彦二建议在日本内地
对水果高度需求的情况下,应行销木瓜让日本人知道这种“又大又甜”青果的味道。
回到《KANO》影片,日本人在知道“木瓜”这种水果的味道后,正如同近藤教练发现“原
住民能跑、汉人擅打”的特性相当符合棒球运动所需,配合“日本人擅防守”恰可以组成
完美球队,这不是“鸡尾酒球队”,这是顶级红酒时间酝酿啊!因此片子一开始近藤与台
湾球员的种种相遇,都和农学士金子彦二对木瓜发现的惊赞是一样道理,近藤也在内心燃
起一股“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育精神,配合其生涯在甲子园的遗憾,在此因缘际会之
下而重新拾起其棒球魂!希望能裁培“台湾木瓜球员”扬威日本棒坛。
在观影的当下,看到木瓜理论,直觉联想到的是日本的“樱花精神”,即使输球、面对危
机也要“虽败犹荣”、“用漂亮的转身落地下台”。但是,后来再想想,日本教练或日本
人会用这样的日式观点看待台湾球员吗?从台湾棒球发展历史来看,是日本人教导台湾人
(不管是汉人或是原住民)打棒球,从最早的“能高团”到嘉农乃至今日棒坛“二郭一庄
”、“吕怪物”等旅日名将,以及仍是满满的留日教练,台日棒球关系其实至少一直维持
著“师-生”的互动关系,激进一点可以说是殖民关系:台湾球员作为日本棒球体系的人
才库。
因此,以木瓜对比球员,铁钉/栽种技术对比近藤教练,很清楚的可以看见日本人如何看
待台湾球员。从这观点来看,当吴明捷在甲子园黑土上大鹏展翅、苏正生石破天惊的打击
,对日本人来说就像色老头看见“青春的肉体”、口水直流吧!
虽然香蕉是台湾输出日本的主要经济作物,而且为日本人所喜爱,但是栽植香蕉精神是“
芎蕉吐子为子死”象征传统女性为母则强,为能培育子女顺利成长而自愿牺牲享受(注3
),和栽植木瓜的“严师出高徒”或“硺磨璞玉”的精神大相迳庭,所以《KANO》以“木
瓜”为隐喻,恰如其份的表达了日本和台湾的棒球发展关系,是个很好的象征符号。但是
,如果站在关心台湾棒球发展来看,希望有一天,台湾木瓜可以变成阿里山神木,用“神
木之棒”和日本、美国等棒球强权体液交流一下,啊不,是体育交流!
注1:根据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日治时期台湾输日前三名是:香蕉、凤梨、柑橘。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69)
注2 资料来源:典藏台湾。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2/b1/6a.html
注3:王振勋(2012)。台湾日治时期雾峰地区的香蕉产销研究 from
http://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2779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