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健这次的吐槽砲火超级猛烈呀
不过照这种态势发展下来
同样日本殖民时代,时间背景仅相差10年,预算也是2亿起跳的《KANO》
不知道除了电影版的国片冠亚军乡民劣评魔咒之外
实质内容究竟能不能对台湾电影树立参考价值
或是也在这波国片吐槽风气中被口水淹死?
***********
http://goo.gl/XxR7qP
这怎么会是儿戏?拍出这种戏需要的是勇气!(管仁健)
翻开《中国电影史》,抱歉,很多死忠的台派乡民,或许一听到“中国”就要抓狂了
。但是很抱歉,要谈台湾电影,甚至要抢救国片(或正名为“抢救台片”),就不得不正
视电影圈里“台皮中骨”这个不能说的秘密:
“这几年上映的台湾电影,尤其是砸重金拍出的台湾贺岁片,虽然表面上增加了一些
乡土剧的卡司、餐厅秀的对白、爱台湾的口号与本土化的剧名,但骨子里其实比国片更像
国片,比爱国片更爱国。所有戒严时代爱国片(政策片)里会有的芭乐梗,它们一样不漏
,甚至摆脱了新浪潮的歪风,不受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这些外省导演的桎梏,隔代继
承了两蒋时代政策片的光荣传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国电影史’开展新页。”
1950 到 1970 年代的老蒋殖民领台时期,台湾无论省营、党营与军营的电影公司,
三不五时就要拍些爱国片(政策片)。这种爱国片的主题无论是抗日,还是反共,用的都
还是两蒋豢养的政工,从中国带来的那两个话剧老梗,一是“吹”,二是“丑”。
先说“吹”什么?当然不是宅男所想的爱情动作片里女主角会去吹的那个那个加 s,
戒严时代只有乡下或市郊二轮戏院里出其不意的“插播”,才会出现这种画面。在爱国片
里,永远都是爱国的男主角在吹,因为爱国片里的男主角,就跟偶像剧男主角必须“高富
帅”一样的“高大全”(身高过人、人格伟大与全心爱党爱国爱领袖)。
至于爱国片里男主角怎样爱国?当然只能吹,从头到尾一直喊口号,不断教训人,共
可以不反、日可以不抗,但嘴绝不能停,就是要吹、要吹、一直吹,吹到胜利最后一定属
于我。而且吹起来还必须声调高亢,要像西安小朋友朗诵“连爷爷,您回来了!”那样慷
慨激昂,让观众厌烦到了打了瞌睡却又嫌吵,想睡却睡不着。说到这样还是无法想像的乡
民,烦请参阅《大稻埕》中李李仁扮演的蒋渭水,片中是怎样领导台湾民众在抗日的。
再说什么是“丑”?就是爱国片里要将剧中所有的反派角色,无论是日军,还是共军
,一律都要平面化、简单化与概念化;实在不行就小丑化,例如找些披头散发、长相猥琐
、太矮太瘦与貌似神猪的临演或特约,总之就是要与男主角一对比,立刻让花痴粉丝尖叫
“滚啦!”“去死啦!”的鲁蛇。说到这样还是无法想像的乡民,烦请参阅《大稻埕》中
在蒋渭水身边永远被当猴子耍的无名日警(小心,别看成是无名正妹)。
到了 1970 年的小蒋殖民前期,尤其台湾是被逐出联合国后,爱国片跟殖民政策一样
,手段必须放软、立场却更坚定。因为不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流亡政府,爱国片里若
还要“小丑化”敌人,观众就会质疑这个政府与这支军队,为什么会被这么烂的共军打到
流窜台湾?又为什么是美军占领日本而不是国军?莫非国军其实是比共军与日军更烂吗?
天啊!泄漏国家机密可是会被情治机关的鹰犬给盯上的。
在这种“贼立汉也立、王业要偏安”的窘境下,爱国片里的日军不能再是“小丑”了
。丁善玺执导的《英烈千秋》,苗天饰演的日军将领,已经有了皇军该有的架式;甚至到
了刘家昌执导的《梅花》,谷名伦饰演的日军基层军官,更是比另两位男主角岳阳与柯俊
雄更正派也更抢戏。但这个年代的爱国片,道具布景还是跟 1930 年代的中国话剧同样简
陋,甚至还要胡搞瞎搞;剧中人物的对白与关系更是天马行空的瞎掰。
《梅花》剧中位于热带的台湾小村,人手一枝梅花,嘴里全是卷舌拗口京片子。我
到 1980 年代初期当兵,来自中南部乡间的同袍,大多从未见过梅花;服役时除了出操的
口令,几乎也全用台语交谈,莫非导演刘家昌那时就懂得要拍“穿越剧”?《英烈千秋》
里的张自忠更荒谬,殉国前竟然还高喊“蒋委员长万岁”。张自忠出身西北军,中原大战
时还与老蒋兵戎相向,七七事变后甚至被官报党报斥为“张逆自忠”。
至于道具布景,《英烈千秋》与《梅花》里的国军,就已经跨越时空用到五七式步枪
了。五七式步枪顾名思义是民国五十七年才有的,就算美军用的 M14 步枪,也是到了越
战时才正式配备。二战时若有这种先进武器,也不必用到原子弹,日军就可以无条件投降
了。说到这样还是无法想像的乡民,只好烦请参阅《大稻埕》中的配乐(望春风〉、(雨
夜花〉,北警察署的扇形拘留室和恐怖水牢,尤其是郭雪湖的名画(南街殷赈〉,这些明
明是昭和时期才会有的东西,竟然也能穿越时空,在 1923 年日本皇太子行启台湾的大正
末时就抢先出现。
到了 1980 年代的戒严后期,也就是小蒋恶贯满盈暴毙前后,爱国片也跟戒严一样进
入了尾声,但临终前却又化身成最后一种异形,也就是像《报告班长》这样的军教片。为
了取得军方的资助,无法碰触野战部队里的种种黑幕;但是若用传统爱国片的老梗,观众
又都看腻了。怎么办?只好让这群天兵永远留在新训中心耍宝泡妞。
四五年级的男姓乡民都当过兵,谁若敢说军教片里的军队是真实的国军,谁若相信拍
这种军教片从出资者到从业者是为了爱“国”(党?),说的那个人若非疯子,就是骗子
。
回头来看今年的贺岁片《大稻埕》,其实就是《大尾鲈鳗》番外篇或是《艋舺》
Part2 之流。把这种深度与内涵猪哥亮餐厅秀拍下来,送进电影院里打着什么“爱台”的
口号就来骗钱,与当年的军教片有何不同?那是在对台湾史的自我阉割。《大稻埕》不是
这种台语版的军教片吗?(更悲哀的是剧中连台语也被阉割了)
军教片在国军那些高阶将领的支援下,军营、军武、军备与军人等所有跟军方能支援
的素材无一不缺,唯一少了的就是“真”。用同样的标准来检视《大稻埕》,这是不是在
自我阉割?从出资者到编导,心里一定比观众更清楚。
资深作词家李坤城批评《大稻埕》说:“导演以儿戏手法来处理历史”,其实《大稻
埕》绝不是儿戏,敢如此挑战观众智商,靠的绝不只是能力,而是勇气,一种连戒严时代
爱国片导演都不敢全用的芭乐梗,《大稻埕》在“爱台”的包装下全都齐备了。这怎么会
是儿戏?拍出这种戏需要的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