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写的这些东西,我是把它当作心得而不是评论的。因为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与看完电影后都会想很多,有时想个好几天就觉得很烦,所以干脆写下来抒发一下,还可以跟大家分享讨论一下。
当然里面会有很多不正确与不精确的地方,主要是我懒...写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看片的速度(目标是每看一部片都要写一篇),所以几乎都是下笔即完稿的状态(这并不好),欢迎大家指正,也请大家体谅,感激不尽。
很少发文,有点忘记怎么排版,觉得伤眼的话可以读网志版: http://wp.me/p4hI8o-N
============防雷分隔线=============
OK,这部片有达到我的期待。它虽然格局没我想像中大、深度没我想像中深,但cyberpunk该有的元素,它也一样都没少。前半部几乎都在做主角由人变成半人半机器(cyborg)的历程,要到后半部才开始有些动作戏。而动作戏也只够抓痒的程度,让人期待续集的出现。
像《攻壳机动队》或《骇客任务》之类的,叙事观点都聚焦在主角的内在冲突上:“我是什么”是这些片的主角的追寻目标。这部片虽也有主角对于自我为何的疑问,但变成不是重心了。虽然可能还是主轴,但不是重心。重心几乎都跑到外界的政治力拉扯上了。而Dr. Norton(跟防毒软件为何同名?)不知是编导刻意还是演技太过精湛(由最邪恶的反派之一盖瑞欧德曼饰演),整部片的观点似乎都被拉到他身上,包括内在冲突似乎也是以他为主轴。
是的,盖瑞欧德曼绝对是本片的主角,他的演出也非常值得票价。只是不知道是原作就这样还是怎样,机器战警本身在片中有一个段落被注射了一些抑制感觉(feeling)的药物而几乎变成完全的机器人,这时所有人,包括观众,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透过Dr. Norton的眼睛,我们才得以推理出主角机器战警的情绪波动。虽然节奏与情绪还是有的,但我觉得我一直没办法进入机器战警的情感状态里面,去认同他,蛮可惜的。
Cyberpunk is all about control and rebellion. 片中机器战警主角本身就是一直在对抗源自Omnicorp(Omni是“全知”“全能”“全在”的那个“全”)、科学家Dr. Norton执行的控制系统。而控制与反叛力量的主战场,可以影响到整个美国机器人执法法案能否通过的战争,全都发生在机器战警的内心里。他具有某种科学无法观测、无法解释的力量,得以扭转被深植在他脑内、镌死在芯片上的程式规则。可惜的是,这内心的争斗几乎没被拍出来,观众只能大致猜想其激烈。
听说导演拍这部片非常痛苦,因为跟大片商相处得不太好。听说他有很多点子都被打回票,让他不会再想接这样的制作一次。不过虽然话这样说,他还是觉得成品还不错。我自己觉得这部片就节奏与摄影、调度等,还是属于好莱坞商业片的主流方式,是那种很好食用但也不会有太多印象的无缝风格。但其实我感觉得到,这部片的戏的细节与一些创意,是创作者的灵魂。对我而言,这些细节甚至让这部片在我心中的评价要比其实蛮有作者风格的《创:光速战记》与《遗落战境》要高得多。
细节之一是,Dr. Norton这个人物实在塑造得太好。在《AKIRA》里面的科学家一点道德感都没有。而《环太平洋》里的科学家虽有两个,却也都是较单面向的、为了科学真理而不择手段的家伙。本片的科学家却是一方面保有科学家对真理的狂热,另一方面却又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道主义者。盖瑞欧德曼完美的把Dr. Norton内心道德感与对真理的欲望的拉扯表现出来,一直绷得很紧,在到结局之前我都还是无法决定他到底会归向哪边。简单来说,他常常嘴上说不要帮企业,但脸上根本就写着“我很想做”四个字,所以才会被企业老板说服吧。
话说回来,这部片真的是政治到不行。片子整个剧情的动力是来自于一个法案的废除攻防,然后像是“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美国人vs非美国人,何者重要”之类的议题都被拿出来明明白白地讲。这在美国放的时候,难道不会引起争议吗?最近才有两件新闻,一件是美国部署在中东的无人飞机误杀当地公民(片中开头在中东部署机器人部队以维持秩序根本是此事件翻版),一件是可口可乐的超级杯广告因为使用了很多英语以外的语言而挑起了“不懂英文能不能算美国人”这样的争议。
然后,虽然机器人执法这件事相当违反人性,但犯罪率也会因此大幅降低。这也是现在因为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全世界而引起的争议:公民的安全重要,还是人权重要?这些问题在本片中一一被丢出,而随着企业似乎私底下在干些不正当的事,这部片可以说是偏人权的。但有趣的是,被改造成机器战警后的主角确实是让底特律的犯罪几乎彻底消失,布鲁斯韦恩(蝙蝠侠)知道后不知道会不会也想自我改造一下。
只能说,永远不要想尝试去彻底的控制与拥有一个人,尤其当他被赋予强大的能力,而且他还是电影的主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