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内布拉斯加的感动与缺憾

楼主: honkwun (反皮草 拒绝血腥时尚)   2014-01-22 20:11:32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086
台湾立报 普通读者悦读电影:内布拉斯加的感动与缺憾
近期上映的《内布拉斯加》(Nebraska)看起来是部很好归类的电影,黑白片、公路电影
,内容主导父子亲情,观赏之后,说过誉或许有点言重,实际上是这类的元素发挥已久,
导演亚历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这次还是没有超越自己。不过,即使没有特别
欣赏潘恩,《内》片也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它还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片中除了布鲁斯
邓恩(Bruce Dern)横扫各大电影奖提名的演技外,更能感动我的,是老父亲的儿子大卫
一角,与导演对美国内陆萧瑟民情的淡淡写意。
黑白调性
据潘恩说,《内》片是在后制时期才调整为以黑白呈现,从影片整体看来,这的确是一个
很好的决定。因为从蒙大拿到内布拉斯加一路上的田地景观,简洁又浓淡层次分明,黑白
影像本来就有风格化的效果,此种诗意与现实落差正好符合主角大卫的心境:明知是一趟
空欢喜的领奖之旅,但是为了老父亲就姑且上路吧!
有时候形式真有不错的辅助作用,譬如《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此片是大卫林区(David Lynch)罕见的温情片,改编自真人真事,在故事与角色设定上
与《内》片有许多相似之处。
《史》片中,当史崔特先生豁然开朗,把前去探望几十年未见的亲弟弟视为一趟必达的任
务,我们也得以从爱荷华到威斯康辛这一路上,领略色彩饱满的农地、如茵的平原,剧情
与视觉一致充满振奋气息。《内》片则拜黑白片所赐,葛兰特父子在旅途中暂留家乡,招
来亲戚觊觎丰厚奖金,家族聚餐后顾不得情面地咆哮对骂,大太阳下尽显贪婪丑态,人物
因光线充盈而苍白,更显家族间缺乏情感的空洞。
大卫葛兰特带着老父亲进入一间间酒吧,举桌皆是老人们欢唱(显示家乡青壮年人口流失
严重),老朋友若有似无的揶揄和讪笑,或大肆举杯庆祝中奖时老父亲的腼腆──仿佛此
刻沉浸美梦是人生奢望的享受。这些,都在光线晦暗与明朗的转换之中,符合或衬托角色
的感受。
《内》片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其来有自,影片仅略提主角伍迪葛兰特的背景,靠着其他角色
的台词及人物性格的点染,勾勒出美国内陆传统务农生活的呆板及生机萧条,写意之处也
正在此。
因为缺少其它就业机会,伍迪葛兰特会从军一点也不意外,归来之后无法融入家庭生活、
封闭沉默、酗酒等战后创伤,正是造就他晚年一蹶不振的原因。导演让一个糟老头的形成
,来自妻子的回忆──那些在谷仓暗处角落、女人争相较劲等不足为道的小事,也来自潦
倒报社的老板娘(唯一较有文化的地方)的唏嘘感叹。一个老人、一个家族或一个社区乡
里的唯一纪录,竟只存在那些不堪入耳的笑话和一些尘封堆积的报纸中。内布拉斯加是潘
恩的故乡,本片除了描述那些无处可去的老人们,更带有乡愁的味道,或许是导演对家乡
历史记忆的流失感到无奈吧。
输家
像伍迪葛兰特这样潦倒的老人,就在大卫答应寻找那张遗失、实际上是被堂兄弟“抢走”
的奖金宣传单时,他的眼睛顿时射出光芒,此番喜感和中奖心态在巧克力冒险工厂(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中查理的爷爷身上也曾见过,这样一生不得志、
固执又有点乡巴佬形象的人物,出现在擅长刻画美国郊区(suburban area)人物风貌的
提姆波顿(Tim Burton)手上并不意外。
进一步看,如果伍迪葛兰特是战时受压抑的一代,又因居处偏远,一辈子只能困在家乡郁
郁不得志的“loser”,那么他的儿子大卫就是中生代的鲁蛇。我特别喜欢影片前段,大
卫介绍不同的音响设备给一对情侣,摄影采远景,隔着隔音门听不见说话的内容,直到他
们走出了那道门,才回归声息的世界。那几秒钟仿若默片,透过卖力的身影和滔滔不绝的
介绍,大卫──一个守着年迈父母的年轻人,被困在家乡毕林斯当销售员,他的孤独用一
个镜头就已传达完成。
无论就私人生活或亲子关系,电影想描绘的是人/角色在欲振乏力的状态,该如何走下去
,而一个顶多是人品不坏、还有些善良,却毫无建树的人,又如何在家庭、人际关系和社
会找到定位?茫茫人海,这似乎是个大哉问。因而,不同世代、型态的“loser”引起相
当的共鸣,甚至内容饱满到足够自成一格,最近的《纽约哈哈哈》(Frances Ha)或《噢
!柏林男孩》(Oh Boy),就是很好的例子。
它们通常抒情又诗意,众生百态浓缩在一天或一段旅程中。《内》片更是多了些百无聊赖
的空档,家族里的众男子们占满客厅,不吭一声呆坐着看球赛,或是葛兰特父子每次进入
一间酒吧,两人言不及义或接不下话,只能闲散地消磨时光。生命有时似乎只能抓住方向
顺流而行;伍迪葛兰特最后竟能圆梦,一台新的压缩机和货车让他意气风发,他的儿子大
卫一路上所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只是陪伴而已。
侷限
《内》片固然好,却太“朴实无华”,正因为潘恩的电影不乏“loser”,《内》片整体
可看性还是输《寻找新方向》(Sideways)一大截,后者光是主角迈尔斯性格就有多层次
展现,脆弱、逃避的,性格中自信又自卑的矛盾,喜欢高谈阔论却不乏低劣的行径,遑论
出色的剧情更为角色增色不少。
当迈尔斯与餐厅侍女玛雅分享彼此为何爱上葡萄酒的对话,也为最后结局铺陈引线。迈尔
斯喜爱皮诺酒,因为它的养成条件不易,懂得欣赏的人少之又少;最后他得知毕生心血无
法付梓,一切梦想落空,却没料到气味相投的玛雅曾认真读过。皮诺酒的珍贵之处,是懂
得品尝的人在对的时间打开享用,迈尔斯堕入人生最黑暗时期,不也是因为知音难觅?能
在这时得到理想读者的心得和支持,对他来说,夫复何求?《寻》片的感情戏不俗,有的
人彼此相互触发,熠熠生辉,有的人论及婚嫁,却是泛泛之交。潘恩经常描写中下阶层的
人,此片在同情与嘲弄之间的界线难辨,没有贬低之语,却时而尖锐。
《寻》片似乎已涵盖导演大部分的优点,这也是《内》片没有太令我惊艳的原因之一,况
且拍摄黑白片实在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这部片叫好又叫座,宣传文案总喜欢用反璞归真这一类的字眼,对于像他这样的导演来说
,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多样的题材、角色的变化与戏剧性一向是潘恩的优点,反观极简的
东西得有深厚的基础才能撑得起来,缺乏深度,让《内》片的朴实与单调仅有一线之隔。
无论是偶一为之温情片的大卫林区,曾端出奇谲、诗意黑白片的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都不太有这个问题。
或许《内布拉斯加》的定位本就是小品,但是一个有资历、才华的导演好像不应就此满足
,作为观众,喜好若一直停留在轻松、温情、轻易就感动的小品上,也太侷限自己了。
图说:《内布拉斯加》(图片来源/威望国际)
【关注更多新闻请加入立报粉丝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作者: JamesCaesar (首席百人隊長)   2014-01-23 01:42:00
作者: leopoldbloom (布鲁姆的一天)   2014-01-23 07:19:00
说的好。没错,《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或同为黑白片的《你看见死亡的颜色吗》底韵更厚确却不流于单调
作者: lavieboheme (消失在回转的路口)   2014-01-30 01:28:00
不推这篇的观点 个人比较喜欢Payne近年的作品...
作者: lavieboheme (消失在回转的路口)   2014-01-30 01:29:00
我也喜欢史崔特 但两者主题其实有点不太一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