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冒险王:商业广告式的心灵成长之旅
导演:Ben Stiller
出品:美国 / 2013
网志: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26295858.html
《白日梦冒险王》原型出自幽默作家James Thurber于1939年在纽约客杂志上发
表的短篇讽刺小说,描写中年男子载老婆前往美发院、采买生活用品的途中,脑
中迸发自己化身为军舰驾驶、外科手术医生、法庭英雄、战斗机飞行员……的种
种幻想,该篇小说受欢迎的程度,在往后数十年使Walter Mitty这个名字在美国
几乎等同于daydreamer的代称,甚至连英文字典中都收录了Mittyesque/ Mittyish
一词,用来形容爱做白日梦的人(后续有研究指出作家Thurber就是以自己为脚
本创作出华特这号人物。)1947年Samuel Goldwyn公司首度将小说翻拍为喜剧,
将主角同样透过胡思乱想逃离乏味生活,现实中的他在家是位受母亲控制的妈宝,
工作时则在出版公司担任三流小说的校对编辑,某日他因一名神秘女子而陷入了
错综复杂的悬疑夺宝阴谋,进而过著不为人知的双面生活。
班史提勒执导的新版同样由Samuel Goldwyn公司参与制作,背景则搬至二十一
世纪的曼哈顿都会,个性拘谨保守的华特蜗居在单身小公寓并过著平凡的上班族
生活,镇日耽溺白日梦来逃离现实中那个怯弱而渺小的自我,他的工作是在《Life》
杂志负责管理底片数据库(此处编剧玩了一个双关笑话,其英文职称negative
assets manager可直译为“负资产经理”),当公司因实体出版业衰退而即将转型
为线上志,面临缩编裁员的危机时,已属于“负资产”部门的华特竟遗失了最后
一期封面照的底片,摄影师却又远在国外且行踪缥缈不定,华特在心仪女同事的
鼓励下,基于一股冲动逃离了纽约办公大楼中一事无成的庸俗人生,搭飞机远赴
格陵兰试图寻回那失落的“生命精华”(the quintessence of life)。
作为一位导演,班史提勒在视觉手法上成功使叙事流畅切换于幻想与现实间,并
发挥喜剧长才,与同是喜剧演员出身的Kristin Wiig、Adam Scott激荡出不少令人
发噱的搞笑桥段(例如《班杰明的奇幻旅程》那段拍得简直像是《周六夜现场》
的恶搞短片。)总体来说,《白日梦冒险王》的内在核心不脱是一出温情励志的
feel-good movie,并循着好莱坞通俗剧的架构发展:
1. 男主角是个受困于现状的鲁蛇。
2. 故事中总有个令男主角魂牵梦萦的女孩。
3. 男主角因为女孩开始实现自我,体悟新的人生意义。
4. 主角必须对抗贪婪的企业体制与当中讨人厌的烂咖。
5. 男主角最终取得精神或实质的胜利,且抱得美人归。
但华特初抵达格陵兰租车的时候,编剧玩了一个《骇客任务》梗,要他在红车与
蓝车做出抉择,华特选了红车,暗示他将脱离幻想而迎向现实,但讽刺的是,华
特之后迈入真实世界的冒险之旅,竟如同旅游广告般一样虚幻而理想化,惊奇的
美景尽收眼底、异国居民和善微笑,却毫无一丝真实生活的气息。
(吊诡的是,他旅途上竟看到妈妈做的柑橘派、年轻时打工的美式披萨店,甚至
在杳无人烟的喜马拉雅山上接到来自交友网站的越洋电话,让我一度猜想华特其
实昏迷住院而从未离开纽约,然后早先上演的惊险之旅都只是脑中幻像……。)
全片关键的一场戏发生在格陵兰的小酒吧外,裹足不前的华特在幻像中看见女主
角背着吉他唱着大卫鲍伊的《Space Oddity》后,选择纵身跳上直升机,自此他
超凡入圣,从胆小俗辣一夕变成无往不利的冒险王,赶从高空跃入汹涌怒海、在
公路狂飙滑板、从火山爆发中惊险逃生、勇闯军阀肆虐的阿富汗、登上喜马拉雅
山……,先不谈一名小职员怎么支付这些昂贵的旅费,以及片中某些不合情理的
设定(明明别人有交通工具却不问能否搭便车或租车,硬要自己耍帅溜滑板?)
男主角的心理转变没有太多深入的铺陈,他宛如电玩游戏中被设定不断往前的人
工化角色,勇闯过一道道危险关卡,却看不出蜕变时的挣扎与痕迹(这可能也和
Ben Stiller缺乏层次的冷面表演风格有关。)
片中最终传达的人生哲理无非就是“把握当下”(carpe diem)一语,当华特在喜
马拉雅山上和摄影师西恩“巧遇”后,他终于体悟到自己在神游虚空时错失了最
关键的线索,也才得知他追寻的事物其实一直近在咫尺,之前的浪迹天涯仅是一
场如幻影般的徒劳追逐,然而,这一刻我好似在看《绿野仙踪》中仙女教诲桃乐
丝说:“You've always had the power to go back to Kansas……”全片终究
是一则好莱坞式的温馨成人童话,但主角的转变与顿悟却是信手拈来般轻松如意,
大胡子反派与女主角也像是浪漫喜剧中剪裁出的样板人物,加上游走于严肃崇高
和轻浮搞笑之间的混淆调性,观影过程中一直给我无法落地的飘忽失真感,无法
全心投入主角所经历的一切。
男主角任职的《LIFE》杂志格言是“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而
片末最后一期封面照则聚焦在以华特为代表的小人物身影上,揭示因为这群人默
默恪守本份,繁盛的生命风景才得以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个结局无疑有着触动人
心的魔力,将这个鲁蛇逆袭的好莱坞叙事划下了完满的句点。
尽管此一格言背后蕴含了超脱世俗限制的理想价值,可惜华特看到的“世界”仍
只是欧美背包客的西方中心视野,呈现的文化层次仅止于《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上头的异国女人容貌,冒险壮游最终只是美式个人主义下主体的茁壮,其成长淬
炼如同商业广告中贩卖的美好消费神话般不废吹灰之力,也因此这趟旅程纵使曲
折离奇,却从未与现实世界接轨,少了引人省思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