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傻瓜与一个小聪明分析
吴学谦
1.概述
三个傻瓜,一部披上印度东洋面纱,采纳好莱坞叙事结构,回溯每个人生命历程最鲜明
的小时代的电影,靠着探讨社会深层意识最在意而又闭口不言的禁忌话题,风靡了全世界
影坛。在票房上不只卖好又叫座,不少各级学校教师观影过后也惊为天人,纷纷作为有志
者事竟成的典范,推荐给青年学子,希冀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斗志,打破教育界的形式主
义,仿佛又是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
主人翁宛若苏格拉底投胎转世到印度大陆,凭著浑然天成的机智风趣,在一举手一投足
的人际互动历程,迸发出对传统价值的深刻反思,并在言谈间夹带着无人能及的哲思幽默
,每一个动作、每一步台词,都在平凡中见真章,令人再三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台下的一双双眼睛,无论男女老少均全被男主角奔放的个人魅力与曲折离奇的剧情给征
服,紧紧盯着大萤幕不放,恍若自己就是那在课堂上口吐微言折服众人,博得满堂彩的禅
宗化身,目眩神迷的动念著自己凭著敏锐的观察力、不按牌理出牌的对答,掳获女主角的
芳心。至不济,也尽管把自身投射在陪衬的两位好友身上,在关键关头弃却院长的威逼利
诱,宁愿选择捍卫友情、舍身一跳的表现感到激赏不已。
事实上,它能在商业市场上获得如许大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每个桥段、每处情节的转折
安排,都极具巧思地策画过,为得是构成一盘盘完美的布局,再透过男主角一步步的破局
,除了在电影中过五关斩六将的逐步拉拢好友回心转意、赢得美人归,进而让最顽冥不灵
的院长也低头忏悔外,真正的目标是说服萤幕外的观众起而行,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效法
念头,帮现实世界下点改变的触媒剂。
这部片有一些非常合理的剧情,也有一些非常不合理的价值,导演藉著让某些情节逼近
真实生活,同时把一些不那么合理的隐蔽意识形态偷渡到观众的脑海深处。表面上男主角
颠覆了僵化的传统价值、挑战了既有的权力结构,但如果更深一步的探究,会发现不过是
引用一种尚未被察觉、怀疑的正信,来轻率地斗垮相对容易诱发人们恶感的表面教条而已
。
2.挑起观众的好奇心
电影一开镜采用了悬疑法!利用男主角两位好友接到召集令的手忙脚乱,勾起观影者的
好奇心,不禁扪心自问他到底有何魅力,足以让十数年未见的大学同窗放下手边繁忙的工
作,不远千里来相会呢? 一个疑问式的开场白刻意被拉到段首,以作为开展倒叙法的楔子
。接下来充满动能量的主题曲,搭配一辆跑车奔驰在无边无际树海中的舒畅画面,刻划出
了后续将近三小时的核心论题—自由。就像男主角不断提点的四个字,这是一部向传统礼
教发出挑战的育教片,也是一位好汉信仰内心的小天使,突破外在的限制,解放施加在个
体上的束缚,走出一趟捍卫真理的生命旅途。
站在导演的角度来思考,为了最成功的吸引观众的精气神,事件发生的主场景很聪明地
落在每个人最难以忘怀的大学时代。在迅速地做出角色介绍,简单交代人物间的关系后,
主角就准备登台亮相了。有鉴于在影片开头几枚绿叶的对话交谈,把男主角勾勒成谜一样
的神仙人物,第一次登台亮相当然不能漏气,势必要一露脸就展现令人惊艳的磁场。而八
卦是非漫流、交织爱恨情仇的大学宿舍,就成为最适宜的空白背景。
在一场有如西方大学兄弟会的传统入会仪式,所有新生盲目地遵循学长带着恶意成分的
指令时,男主角与观众的初次见面,就让所有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屏除这回合男主角
展现的七步成诗急智不谈,不盲从、敢于挑战学长的个性,就为未来一路从老师反抗到院
长的叛逆行为,预留了伏笔,也贯彻了有始有终的人物性格。
3.剧本结构的架设
可以说,剧本里的每一个段落安排乃至处处富含哲思的正反方口水论战,都是被导演缜
密设计过的,具有秀异与开展剧情的双重功能。以男主角初次在课堂上崭露头角的哲学论
辩:什么是机械? 为例,除了在回复内容用彼之矛回击彼之盾,反将了工程学教授一军,
吓得他一时无话可说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这一问一答为后续探讨的核心价值铺梗。
当下一幕跳接进古板的院长听闻学子述说全家人都有意愿参加毕业飨宴,却硬生生抢过
电话、白目地泼了学生家长当头一盆冷水的行为,生动地为何谓机械这一贯穿全篇的大哉
问做出最具象的诠释—去人性化、冰冷无情。
不只如此,就像是男主角为机械下的关键定义“效率”一样,院长利用午睡时间顺便刮胡
子的桥段,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价值的反思,借由讽刺院长把时间利用到极致,暗喻
院长就是机械的同义词,负责批量生产学生。这可以由影片进行到后半段,男主角赤裸裸
地斥责帝国理工学院就是一间大工厂作为佐证。而院长每天午睡7分钟半也是围绕同一主
旨探讨,指涉的是机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精准”。搭配上刮胡子必须具备的精细,暗喻
著毫厘不差。回顾一下早先有一幕是院长对全体学生训完话,拿出蠢兮兮的太空钢笔,全
班学生却像机器人般,整齐划一地举手表态,只能说这不是机械什么是机械?
如果站在一个更广的视角来检视,会发觉前后期出现乍看无关联的符号,都具有相同的
隐含义,刻意把教育与工厂做二元类比。
物与人性的二元对比,还被安置在剧情支线中院长女儿的转念间。她未婚夫在乎的是皮
鞋被泼洒饮料、名表丢失等物质虚富;对照组则是一位家无恒产的园丁儿子,为了同窗上
吊自杀懊悔、为了拯救生命义无反顾地冒着期末考被当的风险,充满铜臭味的俗人V.S.散
发一股小清新的创意天才,两者间高下立判。
依循上一位在全球商业市场闯出名号的前辈,贫民百万富翁的成功步伐,三个傻瓜在看
点上承袭了此一史诗钜作的富二代基因,把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推向全剧的中心点,试图
透过寥寥数句的简单对答,持续往更深沉的哲学层面挖掘。贫民百万富翁的每个回答背后
,都是段段辛酸血泪史;隐藏在三个傻瓜的每句反诘,则是对保守教条的有力撼动。当贫
民百万富翁的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险度难关,口袋里的金钱报酬也成倍翻涨;当三个傻瓜
的主人翁一回合一回合的用逻辑粉碎权威的死观念时,自由价值观的声望也水涨船高。
检视三傻一片的内容架构,会发现主人公忤逆权威、树立典范的路途中,采纳的是电动
游戏破关的不变秘诀:由小到大、弱至强,按部就班的对应提高敌手等级,绝不越级打怪
。于是时间轴的运转,被打倒的依序是小喽喽,无理取闹的学长;然后是死板的工程学教
授;最后才是大魔王,帝国理工学院的院长。自从院长第一次现出身形后,男主角就集中
火力在批斗这名反角,开展到结尾话题都还是围绕在院长周遭,可以说一路未曾停歇过。
大魔王角色如此设定的构想,动因于“院长”所占据职位的象征意涵。院长一方面是帝国
理工学院的掌门人,是一间学校里最位高权重的人;另方面院长做为官僚组织派驻的一份
子,是国家机器触角在校园的延伸。这种双重身分,让“院长”成为“体制”最佳的代名
词,正能量化身的男主角与恶灵附身的院长并陈在观众眼前,也隐喻著拥有自由理念的个
人对全社会体制发出怒吼声。
一部影片的好必须富含戏剧张力,用突然的震撼攻观众一个措手不及,才能辅助读者更
加身历其境地走入故事情节。三个傻瓜这部片,把此一原则发挥到淋漓尽致。如果开放最
悲情人物票选,那位有良好创意却未能熬过延毕关卡而上吊自杀的同学,大概是公认的第
一高票。
为了制造强烈的反差,导演特意在上吊桥段发生前,把印度片最具国际辨识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