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网友的负评,有点想为这部片平反一下,
的确,"末日列车"的设定和逻辑不够严谨,剧情有许多超乎常理之处,
以一部科幻片而言,它的幻想成份大过科学的法则,
但私以为科幻片的成就本来并非源于科学上的写实性,
而是作者借由想像力所投射出的未来,对照现实世界时的意义。
光是冰河时期人们选择登上一列奔驰于各大洲的火车这一点,就已经超脱现实,
降温剂施放于2014年,这些铁路工程是在何时修建完成?
它如何能突破国界藩篱,说服各国强权支持这条铁路完工?
铁轨与列车在施工时为何已能克服低温、结冰等极端的物理条件?
若要保暖人们应该迁徙地底或接近赤道的区域,
结果列车还跑上寒冷高山去过山洞、撞冰墙?
这种现实基础如此薄弱的背景设定,其实禁不起太多推敲。
但仔细想一想,原著漫画选择用动态的火车来作为阶级社会的缩影,其实有其用意,
人类的政治想像与历史观是以"前进"为原则,
我们往往选择让少数菁英阶级作为火车头,
带领群众向前,也因此垄断了更多的资源与政治权力,
而后方的人们像是被挟持般,只能跟随而无其他选择余地。
引擎说穿了只是希区考克所谓的"麦加芬"(MacGuffin),
它本身的功能并没有说清楚 (生成能源? 发电发热?)
其真正意义源自作为政治权力核心的象征,因为它驱动了体制的运作,
没有人去想像火车停下来后会是什么样子,大伙看似一直在前进,
但这趟旅程没有终点,只是兜圈子般在设定好的环型轨道上移动,
连人们的时间感(庆祝新年)都被铁道上的地理位置所取代,
换言之,当外头世界崩毁,这列火车和铁道取而代之,成为人类的新世界和新秩序,
这套政治架构的基本逻辑就是循环,
火车的在同一条铁道上移动是循环,
车厢内的社会抗争和生态体系是循环,
领导的交替也是同一套体系的循环。
反抗军首领Curtis让我想起"骇客任务"的Neo,
他一开始以为带领大家打倒Wilford就可以伸张阶级正义,
但后来发现一再发生的暴动&镇压,
只是这个封闭体系中控制人数、有效分配资源的动态平衡机制,
Curtis是这套系统中必须存在的异数,
残障老人Gilliam则像先知Oracle般,在幕后操纵的起义。
(你也可以将他视为阶级革命中被特权阶级收编的反动份子,
当政权轮替或抗争改革后,过去反对派领袖一旦尝到权力的滋味或好处,
最终往往也成为另一个腐化的暴君)
我认为"末日列车"作为一部科幻政治电影,
它提供的结尾是高明的 (尽管这样的意念并非首创)
因为它不是直线式的推翻暴政、大快人心,
而是揭露出人治思维下理想化英雄的黑暗面,以及整体政治结构的僵化弊病,
我们总以为革命就是推翻一个领导者(驾驶),换人作看看就能解决一切,
却往往忽略了整个体制先天上的系统性问题,
也因此当南宫明秀炸毁车门,引发雪崩而促使列车脱轨,
使整个体制瓦解,人们才得以走出去看见真实世界和新生的希望。
两位男主角舍身保护优娜和黑人小孩,揭露出拯救下一代生命的传承意味,
(仔细分析,片中提到的三次断手情节都是出于"反抗不义、保护孩子",
说理的意味还蛮浓厚的...)
如果这是好莱坞电影,编剧绝不会让美国队长挂掉,
让亚洲女孩和黑人小孩成为新世界的开创者,
但由于这部是韩国主导的合拍片,展现有别过去主流的白人男性中心史观,
个人认为最后的结局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北极熊作为现今暖化危机的末世符号,出现在片尾也颇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