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醒一下原 po 一个逻辑陷阱
“很多没另取名的直译片卖得好”不能表示“另取名不会帮片子卖得更好”
你说得很对,有的片子强势到不用另取名都可以卖得很好,
然而要证明取名的不必要,则必须以同一部片为基准,
分别调查“使用直译”与“另取新名”时,观众的消费倾向,
再加以分析才能够得出结论。
就算《阿凡达》不译成《火线外星情》也能卖个几亿,
只要把 Die Hard 译成《终极警探》时会比《死硬条子》好卖,
那就永远会有终极系列跑出来。
我今天有问到一位片商,为什么恐怖片最近都流行搞谐音梗的问题,
他跟我说这是一种习惯,爱用某种特定的梗,很有可能是同一家行销公司取的。
人家就是片片都能做到数字让片商满意,所以才能烂梗一直玩下去。
虽然这个问题跟你想讨论的不完全相同,但差不多是同个道理。
台湾的电影市场抢食客源的状况很严重,
实力雄厚的巨片可以靠广告就淹死你,所以取什么名字都无所谓;
摆明做小众的艺术片反正单点放映,找到目标客群的集散地比较重要。
不过夹在中间大量的普通商业片,就是在每个层面能多榨个零点几趴的票房都好。
你在这种压力之下是想要取个自己听起来都冷冷的片名,
然后被上司叫进办公室怀疑地叫你证明观众会把你的片名当阿凡达看,
还是二创一个神鬼啦、绝命啦、终极啦之类的,
把之前类似片名的片票房亮出来就让上司放你下班?
总之你看到的片名虽然不过就是4、5个字,
那可是一种消费市场、产业结构、职场心理学、社会潮流等等的综合结晶,
千万别把它当成你交英文课的中翻英英翻中作业,只从语言层面去考虑。
或者说你在电影板这里用语言层面舌战乡民赚 P 币没什么关系,
但是赚新台币的世界里,那些人很清楚世界是不会跟着你的期待去转的。
希望以上有回答到你初篇里“取这些名字的人在想什么”的问题,
假如你是真心的想问。
※ 引述《flyboring (红鼻子)》之铭言:
: 我提出的问题是取名跟翻译的问题
: 取名就是重新取个片名跟原片名无关
: 翻译是翻译原片名
: 一堆闹场出问题要我翻译,我勉强翻了还要被嫌烂...
: 大哥大姐 我没说自己很会翻译啊
: 只是尝试翻译那些很难翻的片名
: 我是专业的就去当翻译了!!!
: 另外回复那位雅信达
: 取名在找资料跟讨论的时候都会造成隔阂
: 而直译就没有这个问题
: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 这个看字面也知道我说的是那部
: We Bought a Zoo
: 这个名字超长超白话
: Pacific Rim
: 这个光看片名一点都搞不名白
: 那里有什么雅信达?
: 难念 白话 很难懂
: 这些就卖不动? 明明卖座到翻天 证明雅信达根本是屁
: 取名卖得好只是刚好作品很优秀而已,片商只是在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