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网志版:
http://whydowefall1113.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22.html
纯文字版:
能看到一部兼具画面与剧情的电影,真是身为观众的幸福。
我是一个对赛车运动一无所知的人,对我这样纯然的门外汉,
大概只能借由Asphalt7电动游戏体验当赛车手的快感吧。
但真正的赛车,根本不是只会开快车而已。
把赛车手当作不怕死的飙车族,是一件错得非常离谱的事情。
我在完全不晓得Niki Lauda和James Hunt的是何方神圣的情况下,
进电影院看了《决战终点线》。
Ron Howard(朗霍华)的叙事功力在于,
他让全然不晓得赛车运动的人,都能感受到身为一个赛车手的必备条件,
以及对于这项极限运动的初步理解。
因此观影的门槛向所有大众开放,
他提炼出了所有人都曾有过的经验“竞争”,
以Niki和James这两位伟大的赛车手为主角阐释:
“人如果想成功,需要敌人;如果想要大成功,需要的是对手。”
Ron Howard成功说明了这个主题,令人心醉神驰。
现实生活中的Niki和James并没有如电影描绘般的交恶,
编剧巧妙的运用了外界对他们的臆测,使他们以宿敌的姿态粉墨登场,
利用这样的一般认知,颠覆在竞争关系底下能发展出的情谊。
两位主角不是一开始就能顺利在赛车舞台上发光发热,
James Hunt放浪形骸,纵小有才华,
但大厂商对于他的形象与生活是否能让他在赛车界走得长远,却都抱持着观望态度;
Niki Lauda是一个背叛家庭的大亨之子,自认没有经商的长才,
于是与家庭决裂,自己贷款前进赛车业。
在场上跑的虽然只有赛车手一人,但构成整个赛车运动的还有车队、厂商与技师等。
编剧借由Niki和James各与自己的团队和妻子的互动,
衬托出他们个性上的南辕北辙。
James曾经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转向成为厂商和车队心中的乖宝宝,
但有些人注定不能活在框架之内,那无异于扼杀他生存的动力。
James生前访谈提到,他就是没办法处理那些压力,
结婚的时候只能灌下一瓶又一瓶的酒,与赞助商见面的时候也是。
看到这一段话时,我感到他藏在帅气外表下的孤独,
那份巨大的孤独只能用酒精与性交发泄,
还有,他在上场之前的仪式,大吐特吐一番。
做为世界冠军,只有这样传奇的个性是完全不够的。
导演给了饰演James Hunt的Chris Hemsworth两个关键的场景,
一是他初遇妻子Suzy Miller时正在模拟比赛状况,
这让观众晓得,赛车手在上场前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另一则是在面对自己没有车队要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暴躁愤恨,
表达了James Hunt有多在意自己能否成就事业。
这两个场景将James Hunt不同于其他玩票公子哥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虽然行为惊世骇俗,可是他完全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他说:“比恐惧死亡力量更强大的,是对于胜利的意志。”
在James Hunt眼里,赢,比什么都更重要。
他可以为了赢,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Niki Lauda是另一种极端,他研究车子,他晓得自己不是天才,
所以在比赛之前他会做足一百二十万的准备。
严苛的对待自己的每日行程,订出百分之二十的危险机率上限,
作为自己上场比赛的标准。
他觉得,如果没有必要的话,为什么一开到车子就要竞速呢?
这样的个性,与James极尽所能的燃烧生命不同。
或许有人会误以为,他的冷静思考是对于赛车的保持距离,
但,Niki只是不用狂野的外在行为,展示他对于赛车的热爱。
他坚忍不拔的个性,表现在1976年于纽柏林德国大奖赛的车祸后,
在头上的烧伤伤口不断渗血时硬逼自己戴上头盔,
肺部已经红肿不堪时仍强硬挺住清创步骤,
这世界上能有几个人做得到这份坚持呢?
如果对赛车没有异于常人的执著,能支持他熬过这种地狱般的试炼吗?
Niki和Jmaes的竞争高度,
表现在Niki对James Hunt说:“你有责任让我重返赛车场”,
这句话诠释了敌人与对手的差异。
敌人,会想尽办法摧毁你,恨不得饮你血噬你骨;
对手,会希望你变得愈强大愈好,
这样当自己能击败如此可敬的同行者时,
那股喜悦与扬眉吐气才有人能够完全理解。
我们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只能遇到敌人,而不是对手。
只有对手能让我们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同时,也能培养欣赏别人的胸怀。
这两个个性南辕北辙,注定是竞争关系的赛车手,
却是一辈子的知己,因为他们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有的与缺乏的。
不服输的个性因为有了对手,而没有被激烈竞争引导到了丧失人性的状态。
对于这两个人来说,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呀。
无法评价其个性的James Hunt,
和拥有超凡毅力的Niki Lauda都是我们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看着他们用尽人生诠释竞争关系时,我们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呢?
在现代高度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到底是谁在和我们比赛呢?
是你公司中的同事?是管理你的上司?
是你同行中的佼佼者?是其他国家的人才?
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还是我们自己性格中的裂根?
这是一个大哉问。
借由这样的大哉问,我们只能不断追问自己,
汲汲营营一辈子,我们到底在和谁竞争?
这个答案,因人而异。
我想再去看一次《决战终点线》,初次观看时只惦记着结局到底是鹿死谁手,
几乎是拧着手指看完全片的。
如果有时间的话,想再去细细品尝一次,
那种人生难得旗鼓相当对手的畅快;
再屏气凝神观看那美不胜受的画面底下,力大无穷的追逐劲道;
再被那股庞大的急速美学与内敛的情感暗流震慑一次。
最后,试着回答,自己提出的大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