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wavers/posts/738805256146596
短评:尽管本片Bergman依然采用他惯有的舞台剧对白方式,但由于角
色设定在生活上之常见,以至于本片可能是Bergman最容易理解的杰作
之一。
Bergman的主题说穿了就是那几个:对生命的追问或是人际关系的
折磨。只是如果这种折磨发生在母女之间,那该如何是好?
故事叙述由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饰演作为一位钢琴
家的母亲,受到女儿的邀请因而到女儿家中度假。但母亲没想到另一
位身障的女儿已经离开疗养院而由身为女主人的姊妹照顾,使得母女
之间的嫌隙再度浮现而终至崩溃。
******
之前在对《哭泣与耳语》的短评中提到Bergman对陈设做出类似舞
台剧非常风格化的大块单一色调安排,在本片中也不例外,仔细观察
可以发现屋内的墙壁是土黄色的;由于颜色较软所以在画面上不若《
哭泣与耳语》那样具有冲击力,因此在剧情高潮处则是靠着身障女儿
的痛苦挣扎和嘶吼作为破题,效果非常精准凄厉。
此外我们可以再度发现如Isabelle Huppert所言的那样,即Bergman
对于角色面孔的着墨之深。从另一些电影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更清楚
的Bergman个人特色:妈妈侧着脸,而女儿的脸则是正对摄影机。这或
许可以视为是Bergman对于舞台剧语汇转换到电影语汇的一种常用手法
:舞台剧由于观众不容易看到脸部表情,因此必须将肢体语言透过舞
台剧形式加以放大和转译传达给观众;然而电影并不存在着这样的问
题,因此Bergman转而锁定脸部特写,透过脸部表情借由电影形式的精
准捕捉将情绪传达给观众。
在这个情况下不得不说Liv Ullmann真是Bergman的最佳御用女演
员之一。也许她在外型上并不是最亮丽的,但是她在不同的Bergman作
品中总能精准呈现该角色的设定;这一次她就扮演一位较为压抑的女
儿,和在《哭泣与耳语》中较为侵略性的角色又有所不同。
******
本片的主题恐怕是Bergman选得最好的主题之一。人和人之间本来
就很难强求,合之则来不合则去;但外在的约束和团体关系就已经让
人不是那么容易可以随意和他人的关系做出切割了,更何况有时候这
种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先天注定而无法切断的。片中的母亲一直不
愿意面对自己亲生却有身障的女儿,但在剧情高潮处又坦言其实她去
哪里都不是,待在家里也不是,出外巡回演奏却又无法重拾年轻的技
巧;而讲究完美的母亲也让四肢健全但却压抑的女儿痛苦不堪,以至
于剧情最后两人坦诚相见却也针锋相对,但同一时间身障的女儿却倒
在地上痛苦地哀嚎著;不是在争吵的两人没有听见,而是身障的女儿
透过非日常语言的方式更直接地点破了这个家庭的关系。
如果这种一开始就和血缘关系相伴而生的个性冲突所导致的嫌隙
就必然会发生在某些家庭中,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折磨或许有时就是天
生注定的悲剧。不像希腊悲剧那样往往以乱伦作为剧情的张力冲突,
Bergman总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一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的现代家庭悲剧。
(笔者对于《哭泣与耳语》的短评,请见:http://tinyurl.com/n2jwg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