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世界(Disconnect)
三个交错剪接的故事,六个对立观点,批判社群网络造成的人性“失连”
(以下有雷,含《冲击效应》雷)
知名女记者透过视讯男公关,报导未成年性犯罪,却陷入私心与良心的矛盾。
欠缺父爱的少年,利用网络交友,恶整另一名孤僻少年,却铸下不可挽回的大错。
遭逢剧大变故的夫妻,因各自的线上行为,濒临破产,冲突一触即发。
三个故事其实都没什么特别之处,皆为当今极为普遍的网络乱象以及日常情感问题,就故
事而言,倘若一一单独抽出来,当作一部电影来看,是无趣也难以吸引人的。好在编剧与
导演功力够优秀!
三个故事之切换,紧凑、流畅,又充满悬念、张力与节奏,将本该烦闷的类型,透过叙事
技巧与故事设计,达到极为引人入胜的娱乐效果。每场戏写得都极为精准!简洁强劲,情
感亦内敛细腻,触动人心,不过于外放,也不同片名所谓之“疏离”地与观众隔阂,是一
点一滴地铺陈,浸入观众的经验与认同,甚至加以撼动。而如此的经营,搭配着情境,让
剧本藉著不断酝酿情感,不断堆积冲突与不安情绪,让人喘不过气却又一直想看下去,直
到最后一刻的爆发。
每个角色都很立体,即便演出时间不多,仍有足够的戏码去刻划角色的深度,在巧妙的设
计中,彼此互相撞击,引发内外冲突,将情境推往极端。几个主要演员,如Jason
Bateman、Alexander Skarsgård、Andrea Riseborough、Frank Grillo、Hope Davis等
,虽不算一线好莱坞商业大片巨星,但也都是知名演员(有些是独立制片中常见的戏精),
精彩的飙戏过程,搭配优秀的戏剧设计,足以抓住观众的心,即便是配角们也都令人为之
动容。
摄影对光影的捕捉、运镜的流动,剪接对节奏与切入点的选择,乃至导演对整体的场面调
度,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整个片子的核心氛围,冷却不硬,静却不闷,锐却不暴,疏离却
又充满人心。
然而,全片也并不是没有令人觉得可惜的地方。
首先,表面上,看似在讲网络问题,但实际上着手的方向却是当今网络时代之下的人性藩
篱,如断线般的情感与互动,不只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面向,甚至包含了自我价值的认
同,对于这个方向的表现,个人认为是精彩的。但可惜的是,一开始的方向其实是比较偏
向以网络乱像作为议题,情感为辅,结果反了过来,网络最后反而沦为背景;不过这只是
切入的问题与议题观点的转换,并不构成太大的缺点。真要说的话,反而是三个故事在情
节上的戏剧张力过强,加上交错叙述与紧凑节凑,到最后反而让议题的探究失了焦,也失
去了论述的观点,观众只想知道故事会如何发展,而不愿去思考主题,反刍议论,或许作
为讲故事是成功的,但是否达到说故事者的目的就不一定了。以相似的《冲击效应》来比
较,《疏离世界》赢了戏,但在主题的论述与后劲却是输的。
而另一项可惜之处,全片三个故事,试图像《冲击效应》一一勾串起来,但实际上串起来
的方式却很薄弱、牵强,讲好听就是不像《冲击效应》那般刻意,讲难听就是略为四不像
,这种可有可无的窘境,不如直接全部独立,或是作更谨慎的设计,让他们所有角色、所
有行为环扣起来,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互相撞击,然后导向同一个主题。
另外,结尾的收法,其实也是很尴尬的。所有不安气氛、情绪张力与冲突带到最高处,达
到惊悚等级,要一口气暴力地爆发出来时,其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可以说是不沦
为俗套、狗血,但突然削弱所有冲突却不免令人失望,相信应该是有更折中的方法,譬如
《冲击效应》那把空包弹的枪就是神来之笔。
当然,这种收尾,其实也或多或少带出导演对议题的观点,“网络虽便利,却也铸成更多
不法、更多错误,然而,它虽让人心疏离,却也成就另一种生命考验──一但问题发生,
人们为了对抗无机质的网络世界,反而更能正视自己,回归人心的本质,回归真正的现实
,珍惜每个当下。”
就像其中一个角色最后的台词“我所想要的一切都在这个病房了。”,是句点也是一个很
棒的注脚。
(其实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每个人都有自私与大反差的一面,让戏非常精彩)
最后不得不说配乐很棒,虽然主题曲已经被《隔离岛》拿去当作最后高潮的配乐,让我在
看的时候,一直想到李奥纳多崩溃时的脸。
另外,因为坐最后一排,上片尾名单时,就看到前面一整片观众拿出手机划呀划,实在重
现了片子的主题。
(页尾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