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

楼主: blackgo520   2013-08-12 18:34:03
原文转载自〈放映周报—419期〉
出处连结:http://goo.gl/pN4iSU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曾经存在与不复存在的美好
文 / 黄柏钧
关于一个人在一座城市一天之中的故事,本片已不是首创先例,然而改编自法国作家罗薛
尔(Pierre Drieu La Rochelle,1893–1945)1931年短篇故事《鬼火》(Le Feu
Follet)的确先给了本片得天独厚的份量,罗薛尔以他过世好友─超现实诗人贾克李高(
1898-1929)─为蓝本,写出一篇既超然客观又能够令读者感同身受的追忆记事,已故大
师路易马卢(Louis Malle,1932-1995)1963年的同名电影版更早是无庸置疑的经典,而
挪威新锐导演尤沃金提尔(Joachim Trier)在原著问世整整80年后的重新诠释,并不是
想拾人牙慧,也没有超越经典的野心,却创造出一部具有相同强大感染力的现代杰作。
时空是现代的挪威首都奥斯陆,昂德斯(昂德斯丹尼尔森李 饰)从勒戒所告假一天,回
到城市中面试一份工作,他可能早就盘算好自己要如何划下这一天过后的句点。昂德斯拜
访了已婚育子的朋友夫妇,看到他从未拥有、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拥有的生活,尽管他不尽
认同他们的人生,对照之下,自己的孤寂更显得无助而惆怅。在不怎么顺利的面试结束后
,无法面对昂德斯的姊姊,加上原本退休后便周游列国父母的缺席,使他与外界连结的状
态更显破碎。
在片头,一连串呈现奥斯陆样貌的纪录画面,以及居民们一句句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开
宗明义揭示了《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作为一幅都市风情画的意图,但不仅止于此
,它不只捕捉这座北欧大城简约而迷人的轮廓与氛围,更令人融入身为一个挪威人、一个
奥斯陆人的想法和感觉,昂德斯在咖啡厅中聆听周遭人事物,我们便在电影外观察着他与
所发生的一切,一样时而窃笑、时而认同、时而嗤之以鼻、时而心有戚戚,然而在我们之
外,也有相同的反应不断进行着。
昂德斯的奥斯陆漫游,令人想到英国大师麦克李(Mike Leigh)的90年代经典《赤裸》(
Naked, 1993),都是关于一个社会边缘人在一座城市中的接触和际遇,无论他们遇到的
人与他们陌不陌生,他们都能从每一个人身上找到一面镜子,进而发现,其实所有人都很
像彼此。当昂德斯对代姊姊前来的多年好友说谎以自我辩护、在前女友家从宾客集中放置
的皮包中偷钱,虽然可耻,却能令人得到诚实投射自己类似经验的片刻;看似得以成为生
命一线曙光的萍水相逢,重得可以在心中烙下一道痕迹,也轻得能够从此不再被想起。
跨过午夜,日期到了八月的最后一天,虽是承袭远古历法,八月延续和七月一样的天数,
大于九月的三十日,总令人感到奇特而暧昧,就像是多出来的一天,可以给人多一些时间
、多一次机会,却也像是一个可能不会再进入下一阶段的终点。拜占庭女皇狄奥多拉(
Theodora,980-1056)在1056年八月三十一日去世,终结了马其顿王朝;挪威国王哈孔五
世(Haakon V, 1270-1319)在1314年八月三十一日将首都从卑尔根迁移到奥斯陆,至今
不变。历史上的种种结束与开始并存的这一天,其实也无异于其他任何一天,只是时间给
人的具体感,往往是远大于实质意义地荒谬。
提尔在第二部长片中展现的野心并不亚于其他导演,而他所展现的纯熟功力,却远比许多
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来得印象深刻,在《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里,我们跟着画面看
到主角的背后、透过远焦镜头模糊他的外表,然而我们正是跟他一起超然地看着他自己的
人生,这或许是种残酷的绝望,但紧接而来的深邃宁静,反倒让我们看到一份美好,一份
曾经存在与不复存在的美好。
作者: da05232 (大轩)   2013-08-13 02:35:00
推这篇 很有趣!
作者: anachronism (往事不用再提)   2013-08-13 11:44:00
其中有一幕让我想到北京天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