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上映一阵子,但因为太喜欢了所以忍不住打这些心得,
还东拉西扯囉唆一堆,请诸君见谅)
《环太平洋》是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这部片将成为爽片界的新门槛,
未来同类型的作品(假如类型的区分有效的话,那可能是好几种类型
:灾难、怪兽、英雄、机器人大战等这部片的许多元素都可以独立出
来做一部类型片的主题)如果没有表现得这么好的话,实在够不上一
不合格的爽片。我这么评价,完全是就其美学风格以及声光效果带给
观众的感受而言。
有人可能会问,这简单说不就是在讨论一部片“爽”的程度吗?事实
上就是如此。虽然将电影区分成“爽片”与“非爽片”,或像有些影
评人习惯区分成“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势必会遭遇许多讨论
上的困难,因为作品之间的差异并非能决然二分,而是比较像光谱一
样,不同的作品散落在不同的区间。但矛盾的是,这样子区分其实又
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因为作品之间的差异尽管微妙,却又是如此不容
忽视地存在在那儿。因此,试图用一套固定的批评方法处理所有类型
的电影只会遭遇到比将电影区分成不同类别更大的困难。所以为了接
下来讨论的方便,我们姑且使用“爽片”、“非爽片”、“类型电影”
“作者电影”的区分。
近几年来,观众对于暑假档期的商业钜作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
由于某种奇怪的心态,我们观赏类型片——尤其是英雄片,如果只是
一味追求快感,似乎是个不够格的观众。在欣赏紧凑的情节、精彩刺
激的场面调度、炫目逼人的电脑特效之外,我们还期待这些类型片最
好还要“有脑”。至于“有脑”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会说出不同的
答案有的人可能希望看到主角深层的心理结构,有的人可能想拿来验
证一些哲学或社会学的理论。至于只能让观众“爽”的作品,从此身
价就相对被贬低。对于这些“够格”的观众而言,追求爽感是“无脑”
的。
导致观众觉得自己可以要求更多的始作俑者,当然是克里斯多夫诺兰
的经典《黑暗骑士》三部曲。诺兰创造出来的高谭市的形象远比旧版
蝙蝠侠的高谭市写实许多,仿佛暗示了观众要“认真”看待这一系列
的作品。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的角色背后似
乎都有相当有深度的思考方式,不论是忍者大师那意图要破坏文明建
立新的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还是小丑那难以捉末却自有一套逻辑的纯
粹的恶。布鲁斯伟恩也不再只是充满余裕的纨绔子弟,而总是深陷在
伦理学的难题之中——面对高谭市的危机,布鲁斯伟恩是否要成为蝙
蝠侠(to be or not to be?)不单单是个人人格升降的问题,同时也
攸关高谭市居民的福祉。在第三部曲中,蝙蝠侠与布鲁斯伟恩的界线
渐趋模糊,在两种身份统一的过程中,布鲁斯伟恩透过蝙蝠侠的身份
实践了自己的“性分”,并拯救高谭市于水火之中,天下从此太平,
布鲁斯伟恩/蝙蝠侠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英雄”。
但等等,高谭市的设定是如此写实,让我不禁要想,被拯救的究竟是
“天下”还是特定族群?假如高谭市真的如诺兰的设定,是这世上的
一座城市,那蝙蝠侠拯救的不过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小撮人罢了,更别
提这一小撮人都是自私的既得利益者,不然忍者大师怎么会恨不得把
他们毁灭呢?我们因为英雄人物成功拯救了一群人而兴高采烈,接着
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问题:拯救他们干嘛?有了写实的基础以及血
肉丰实的角色,我们似乎可以减轻看英雄电影只是为了爽的罪恶感,
而用作者电影的尺度来衡量诺兰的旷世钜作。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尤
其是面对《黑暗骑士》这种写实感这么强的作品,又会发现其形式与
意识形态保守的令人不耐:英雄电影总是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这
意识形态通常是为了维护特定族群的利益,这种传统之强大,即便是
诺兰也要屈服于其前。
相对而言,《环太平洋》就巧妙地规避了这个问题,因为“怪兽”的
出现打从一开始就是个世界性的灾难,如果不解决,不管是第一世界
还是第三世界的人民都会有苦头吃。因此电影开始没多久,我们就看
到世界各国的首领放下成见携手合作对抗怪兽,这是一个最蠢也是最
聪明的设定,蠢就蠢在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大概就跟怪兽从海里
冒出来大开杀戒一样不可能),聪明就聪明在,如果对抗怪兽的英雄
人物成功了,他所拯救的就是货真价实的“天下苍生”。然而,《环
太平洋》也不是没有英雄电影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即使片名告诉我们
怪兽是环太平洋国家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也不必期待这部片展现
新鲜的多元国际观,因为,感谢老天,美国也是环太平洋国家之一!
要消灭怪兽拯救天下苍生,舍高大帅气的美国白人男性其谁?更别提
这部片俨然是新一代东方主义的典范文本,有心人士可以借助萨伊德
的方法,分析好莱坞作为当代文化霸权,如何宰制了再现亚州文化的
法则。
很显然地,哲学或社会学不是导演吉勒摩戴托罗的强项,他也没有要
假装自己在这方面很强的意思。这里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这部片厉害
的地方,也就是导演的“笔法”。简单说,戴托罗无所不用其极地将
每场戏的爽敢推到极致,在情节开展的松紧之间,成功堆叠了观众的
情绪,让观众经历一场紧凑无比的感官盛宴。但要做到这样其实不简
单。就场面调度而言,我好几次想到J.J.亚柏拉罕的伪手持镜头的写
实效果,但戴托罗的场面更大更惊险,更难得的是有着慑人的美感。
就美学而言,如果只看出《新世纪福音战士》以及《哥吉拉》的影子
就有点小看戴托罗了,这部片的画面的构图以及夸张的海洋场景其实
很多得力于戈雅与葛饰北斋的画作。戴托罗融合了这些动漫以及艺术
家的影响,创造出一种壮丽的美学,营造出奢华的视觉效果。这部片
的配乐以及音效设计也该记上一笔,让人热血沸腾的老派配乐与精心
设计的音效对于堆叠观众的情绪功不可没。稍嫌可惜的是,有些地方
的配音过于拙劣,相信大家都对菊地凛子在雨中初登场音不对嘴的印
象相当深刻。
事实上,戴托罗本来就是擅长大场面调度与电脑特效的导演,相信看
过《地狱怪客》系列与《羊男的迷宫》的人就明白这一点,但没想到
他今天可以做到这个地步,让《环太平洋》之前的灾难片与英雄片都
显得不是过于粗糙就是小家子气。这部片打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掩饰耍
帅的企图,浪漫主义式的阳刚美学指导了一切。正是这份在许多人看
起来相当幼稚的坦白,让导演得以恣意挥洒:反正就是要让机器人与
怪兽打架,如何打得天翻地覆让观众拍手叫好才是关键问题。但这不
是让两造一股脑儿从头打到尾就可以了事的(如果只是满足于电玩游
戏过关斩将式的武打戏,那就真的是不够格的观众),场面该如何调
度、文戏武戏的节奏感该如何拿捏还有美学的问题都该纳入考量。从
这些角度来看,显然不是所有爽片都可以归类为同一水准的东西,至
少《变形金刚》跟《黑暗骑士》就相差很多(我当然觉得《黑暗骑士
》好看很多,但绝不是因为它很哲学或可以心理分析一番),而如果
把《环太平洋》看作不过是好莱坞一年可以生产几百部的商业钜片的
其中一部,爽过即可弃,那也未免太没眼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