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Ingen (伊欧玟的炖肉汤)
2013-08-07 23:08:481899 这个年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世纪末”,这个词在十九世纪末还有
个法文专属字: fin de siècle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某一本大字典下的定
义是“精致的颓废” (exquisite decadence) ,“精致”跟“颓废”这两个词
还各自需要定义,这种外文系字典查不完的游戏我们就先不要玩了,不过倒是可
以从字面上借题发挥,来看这个故事的作家主角追求波西米亚精神 (bohemian)
,本身的吊诡在哪里:颓废姑且不提,身无分文的穷酸娘砲哪来的本钱追求精致
?这个时代自 Gustave Flaubert 以下的代表性作家,以及在一千多年前的遥远
东方,以装疯卖傻出名的竹林七贤,那个不是家有恒产的中产阶级或士族乡绅?
什么“为艺术而艺术”啦 (art for art's sake) ,“无所事事即有所为”啦
(the main business is to have no business at all) ,“贫苦即富裕,穷困
即充足”啦 (poor life as rich life, poverty as excess) ,没有经济能力
当后盾都是春秋大梦。
日据时代有个名叫翁闹的台湾文学作家,想在二十世纪实践波西米亚文学精
神,最后的下场是家当典当殆尽,冻死在淡水;几十年后有另一个名叫成英姝的
台湾文学作家,她可以用一整年的时间,写出只能换取一个月收入的作品,因为
这个让她憎恨的现实,却赐与她生在小康家庭,不愁吃穿的幸运。翁闹跟成英姝
大概怎么样也想不到他们的名字会被这样子摆在一起,不过我觉得透过这个天外
飞来一笔的极端对比,你更能够理解波西米亚主义高唱“贫而乐道”的精神,有
多么不切实际。“贫而乐道”是孔子的思想,而你翻遍整部论语,恐怕也找不出
五个做得到这点的人,这些波西米亚人又凭什么比咱的至圣先师更超凡入圣?
这个在精神上鄙弃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十九世纪后半很努力地想挣脱随着工
业化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最后当然是失败了。它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它本来
就注定要失败:你想搞一出波西米亚歌舞剧,你得先说服金主投资,让他相信这
戏可以红个五十年;你要在沙龙里吟诗作对,想在酒店里跟歌妓对酒当歌,你得
先出示财力证明,让店东相信今晚的服侍是有报酬的。波西米亚主义生来反对资
本主义的唯物论,但事实上它不但寄生在资本主义上头,甚至它追求的某些东西
,也跟资本主义暗合。这个道理,公爵知道、歌妓知道、磨坊主人知道,就是穷
作家不知道。我们现在身边已经完全看不到纯正的波西米亚了,那些叫自己波西
米亚的,其实都是布尔乔亚伪装的;波西米亚一进入灰扑扑,机能化的二十世纪
,就被资本主义消化掉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绝世歌妓非死不可,那可不是什么无可避免的
希腊悲剧宿命,而是一种执意的自毁。波西米亚的唯美,不能毁在柴米油盐里头
;既然横竖都要毁灭的话,那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毁灭吧!(遍洒红白玫瑰花瓣)
真理?美丽?自由?还有爱?
在这广义上也算是某种世纪末,从灰扑扑的二十世纪掉进灰鸦鸦的二十一世
纪的 2001 年,《红磨坊》是 Baz Luhrmann 为我们带来的复刻版歌舞片,承载
的是打着波西米亚旗帜的浪漫情怀。但是经过百年孤寂复活的僵尸,似乎也不得
不顺应时代的潮流,于是无时无刻不在变换的视角,加上令人目眩的剪辑手法,
交织出一幅血脉贲张的感官飨宴。 1.5 倍转速、快闪镜头、 2 倍转速、大特写
、 3 倍转速、推移镜头、 4 倍转速......每个人都被骗了,这才不是什么 mv
风格的运镜,这根本是真人担纲演出的迪士尼动画,而你什么时候听过迪士尼动
画写实了?做为一部以波西米亚精神为号召的歌舞片,《红磨坊》的美学手法似
乎距离真理有段距离。
噢,对了,标榜真理 (truth) 、美丽 (beauty) 、自由 (freedom) 、以及
至高无上的爱情 (love) 的波西米亚精神。我们先暂且在真理上面打个问号,来
看《红磨坊》是如何个美丽法。美丽的定义因人而异,不过这部片的美术指导,
Baz Luhrmann 的老婆 Catherine Martin 的俗艳美学,就跟她老公的运镜节奏
一样,让你好像糖尿病要整个发作起来似的:大红布帘高高挂,小巧流苏金金闪
,群星碎洒琉璃粉,云絮搭起摘月楼。这个你不知道该称做巴洛可还是洛可可的
美学风格,却跳过数百年的时空隔阂,揉进卡通式的梦幻跟百老汇的舞台设计,
打出一杯各种元素依稀可辨,不怎么讲究调和性,却意外地并不难喝的综合果汁
。我曾经冒着胃穿孔的风险,喝过拌入十三种佐料、饮料与拌酱,最终成品有点
像麦根沙士的餐厅自助鸡尾酒, 这种果汁机美学当然还吓不到我,但是,这个
,绝对,不会是那个波西米亚所谓的美丽。
《红磨坊》的美学依归虽然见仁见智,它发挥自由的精神倒是丝毫不打折扣
。 Baz Luhrmann 充分活用电影镜位的优势,解放了地心引力与剧场座位的限制
,让观众得以俯瞰舞台上的人体几何拼图,感受穿梭在舞群中的动感,用浅景深
轻易突显万紫千红一点绿的焦点。这个打破框架的精神在歌曲上更是发挥得淋漓
尽致,〈 The Sound of Music 〉被重制成宝莱坞版,〈 Roxanne 〉成了伴舞
的拉丁探戈;〈 Your Song 〉变成歌剧名曲,两个臭男人对唱〈 Like a
Virgin 〉; Nicole Kidman 要过过独唱〈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的瘾, Ewan McGregor 自然也不会放过捏著嗓子唱出〈 All You
Need Is Love 〉的机会。但是无论你是对于本片把流行名曲打造成传世经典的
本事感到钦佩,抑或对他们把原作改编得面目全非感到恼火,这个,依然,绝对
,不会是那个波西米亚所谓的自由。
那么至高无上的爱情呢?《红磨坊》有个俗到不行的爱情故事,无论你想到
的是《茶花女》 (Camille) 、《托丝嘉》 (Tosca) 还是《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它都没有告诉你更多关于爱情的真谛。不过你还沈浸
在电影里时是不会计较这个的,因为 Nicole Kidman 跟 Ewan McGregor 绰绰有
余的美貌、气质、演技与歌声,让你能够轻易无视这个爱情故事老梗而贫乏的本
质。 Nicole 小姐的美是毋庸置疑的,也许美得有点太超过了,让你这些年来对
她皮相的印象,始终深过于她的演出,而那个好几部电影都不太合我胃口的
Ewan 先生也有类似的问题。但我想这次总算有人帮他们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
位置:他们的美貌彼此匹配,角色气质仿佛量身定做,每一个当下的情绪都掌握
得相当精准,而且实在是该死的会唱歌、会跳舞,每个音符似乎都唱出了内心的
情感,每个舞步仿佛都流泻出无可抑止的生命动能。《红磨坊》几乎可以确定是
这对美女俊男迄今最令人入戏的一次演出,当他们相望对唱、执手共舞时,你几
乎要开始相信那句贯穿整个故事,乍听之下很傻很天真的口号了:“世间最可贵
的,莫过于付出爱,对方亦回报以爱。” (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is just 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n return)
Au revior, la bohème
其实那也不是波西米亚的爱情观,但事实是现在没人在乎那个了。波西米亚
是个在二十世纪已经死绝的精神,没有什么人会怀念它,而那其实也没什么好感
伤的。真正的红磨坊还在巴黎,入场费大约要 150 美元的等值法郎,现在是纯
粹的观光事业了;但你若是看了《红磨坊》之后跑去看现场,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因为舞台调度不够美丽,入场服装规定不够自由,当然更没有什么托丝嘉·卡
蜜儿的凄美爱情。你唯一看得到的是红磨坊拜金俗艳的现实,而现实与真理完全
是两码子事。极真中自有美,那才是波西米亚的美学观点,我猜那正是《红磨坊
》为何要玩一手脱衬裙般的叙事结构,把观众带到距离现实遥远的时空去看波西
米亚:观众看电影,电影里的指挥家拉开布幕演舞台剧,剧中的叙事者说他遇见
一个英国诗人,英国诗人讲法国歌妓的故事,一层又一层地堆叠出浪漫主义的遥
远氛围。 Far and away. That time and then. 这么一来你就不用看到此时此
地的丑陋现实。
也许你会跟我一样,在放电影时任由自己的心沈醉在波西米亚借尸还魂的迷
雾中,甚至在稍嫌滥情的死别结局里心头为之一酸,但你的理智还是很清楚地知
道:别听他们唱得比说得好听。波西米亚早就完蛋了,一味昧于现实,把头埋在
时代的洪流里伤怀感叹,并不能让它起死回生。 Baz Luhrmann 从时代的垃圾桶
里捡出歌舞片这个发霉已久的电影类型,歌颂波西米亚浪漫唯美、爱情至上的自
由主义,最后似乎只是让我们有个机会,跟自己少不更事的童贞好好道别。这是
世纪末《太空战士》......我是说最终幻想 (final fantasy) 的安魂曲。
"Today is the day when dream ends."
"...And the show must go on."
====
有图没真相: http://bekanis.blogspot.tw/2001/08/moulin-rouge-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