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不愿意长大的死亡诗——《死亡日记》

楼主: Ingen (伊欧玟的炖肉汤)   2013-07-22 13:33:14
如果你是导演,你要怎么拍一个少女集体自杀的故事?把自杀塑造成一种从
无可奈何的现实里解脱的方法,大概是最安全,最容易让人看懂的手法,但如果
你从这种纯理性的角度出发,这部《死亡日记》八成会被你标示为莫名其妙的大
烂片。你可以很轻易地看出那个保守封闭,让人透不过气的天主教家庭,有着“
把人闷死”的强大潜力,但是光凭这点就要总结这一家姊妹一心求死的动机,摆
明了在骗人没翘过家。“她们为什么要这样?我对她们有很多很多的爱啊!”你
真的可以不用太在意她们那位偏执透顶,比老修女还严峻的老妈,因为我觉得她
们最后一起去死,也不是为了给老妈难看。家里的天主教背景铺陈,占电影放映
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似乎也在暗示你这虽然是个因素,却不是主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比较假掰的拍法:用一堆符号、象征跟隐喻塞满镜
头,然后在一团迷雾中送她们去死。无独有偶,前一阵子刚好就有一部讲少女自
杀,“献给许多年前北一的那两个女生”的影展片《旅行》,完美地示范这种只
有导演才知道在指涉什么的作品,是怎么样让国片永远得靠辅导金才拍得出来—
—找间小旅馆架个摄影机,拍两个女孩亲暱而若无其事地服药上路,到底是想暗
示什么?不管你怎么编织对她们选择死亡的想像,几乎可以说一定错。不好意思
,我刚好有认识事主的朋友,所以我真的很清楚这种电影里的爱憎情仇,都是在
镜头后面的人自己在想的。
这真的不是一个容易处理的题材,不过由于导演 Sofia Coppola 非常喜爱
Jeffrey Eugenides 的原著,她真的相当忠实地把原著那团雾里看花的氛围给拍
了出来。《死亡日记》有一种非常细腻的黑色美丽,即使是一种轻灵缥缈,因而
显得不健康,甚至带点病恹恹的美,而 Coppola 小姐运用慢动作、近距离特写
跟浮光掠影等等影像技巧之纯熟,几乎看不出这是她的长片导演处女作。她不但
相当有说服力地证明她在镜头后面的功力远胜在镜头前面(如果 Coppola 这个
姓氏没有让你想起什么的话......没错,你想起来我就不提了 :-p ),也展现
出她承继老爸,风格却大相迳庭的执导天份。
自杀的不是处女
当然啦,知道这些事情距离让你看懂这部电影还是很远。你要看懂圣母像跟
十字架的象征,少女住家外染病凋零树木的隐喻难度不高,要看懂少女们自杀后
镇上所办酒会的防毒面具跟绿色鸡尾酒象征什么,以及那首 70 年代冥河乐团
(Styx) 的代表作〈 Come Sail Away 〉用作插曲的意涵,就没那么简单了;再
加上电影的叙事结构一直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反复跳接,更加迷惑的你最终往往只
能跟故事里头,那些长大后依然对这段过往不解的男孩们一样,只能若无其事地
继续上学、成长、出社会、生活,偶然想起女孩们的明艳不可方物,却还是想不
通她们的选择为何要如此决绝。 Sofia Coppola 把一半以上的放映时间,放在
死亡这件事情以外的种种生活涓滴,似乎是在暗示你要先穿透这层祥和幸福的美
国中产阶级郊区样貌,才能触及焖在压力锅下的痛苦、挣扎与颓然。
不过我看着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的 Kirsten Dunst ,扮演这个也许是她转
大人之后最亮眼的角色,跟校园头号帅哥 Josh Hartnett 来段跟少女自杀主题
似乎八竿子打不着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凡俗戏码,我慢慢有种恍然大悟的感
觉:你若要探究她们为何自杀,也许你得先从你怎么看待她们着手。在《死亡日
记》里说故事的是“我们”,一群笨拙鲁钝、徬徨不解,却又对女孩们的青春垂
涎不已的男生,然而难道这不是社会观看她们的集体意识吗?当这部电影从我们
这些压根不是当事人的“我们”,去看她们既平凡又不凡的青春之美,如何在父
母、朋友、男伴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互动影响下,绽放出春日花朵般的美丽,然后
又如春日花朵般凋谢枯蔽时,难道这不也是一种性灵上的童贞,随着女主角的初
夜给了出去,然后赫然发现怎么竟是这般景况?这个你看不懂我,我也没办法解
释给你听的困境,就如同电影一开始没几分钟就率先自杀的小妹,跟她的心理医
生一翻两瞪眼的对话一样无奈:“你根本还没长大,哪懂得日子有多不好过?”
“医生,显然你从没当过十三岁的小女孩。”
“在社会生存的本质就不适合我们,每日在生活上,都觉得不容易,而经常
陷入无法自拔的自暴自弃的境地。”结果最后我还是回到了多年前北一的那两个
女生,留给这个社会不知道算是安慰、抱怨,还是自我解释的结语。我既不愿像
片中这些成年的男孩一样,辛苦而徒劳地去推敲当事人的动机与意念,也不打算
伪善地回过头来检讨这个社会生存的本质出了什么问题,竟然容不下这些花样年
华的女孩们。但是多亏了这部《死亡日记》,我总算稍微有点体会到她们是在什
么心情下,觉得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个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虽然这电影从片名到开
头都一直在告诉你出人命了,但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它真正希望的是你能看出隐
藏在死亡标题底下的真正主题:童贞是如何对生命产生欲望,又因为失去童贞而
死亡。
然后你就可以看出那个谁都说不出或不敢说,但事情向来就是如此的事实:
她们自杀不是因为对生命厌腻,而是因为她们不愿意长大。
====
有图没真相: http://bekanis.blogspot.tw/2001/07/virgin-suicides-1999.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