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我的心,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
图文网志好读版
http://legendhow.pixnet.net/blog/post/97666323
中文片名少年西恩的崩坏人生,其实片中西恩一点也没有崩坏。
这也让我想起一周前才看的Son Of Norway,片中其实也不只是摇摆天体营,
两部片其实也有些雷同,一样的庞克少年,一样的探讨存在和自我的追寻。
不过本篇心得就只谈少年西恩的崩坏人生吧,英文片名BlackBird,
不知道是否和the Beatles的同名歌曲有关?
Blackbird这首歌是1960年时,保罗麦卡尼(Paul McCartney)在听到美国又发生了黑人抗
议事件之后,所写了。
当时美国社会仍然公开歧视非裔美国人,如不准他们参加职棒运动,或是在学校里实施种
族隔离。
也许我们可以自作聪明的猜想,导演把黑鸟意指为那些被贴上妖魔标签的人
如同我们看见乌鸦在各种文化里都是被视为不祥之兆
事实上乌鸦就是乌鸦,他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此而来到这个世界。
杰森巴克斯顿 Jason Buxton
加拿大 Canada│2012│HDCAM│Colour│107min
2012 多伦多影展最佳首部加拿大电影
2012 温哥华影展最佳加拿大电影
2013 加拿大金尼奖最佳新导演
少年西恩因涉嫌恐吓骚扰被警察带走。他内容灰暗的日记、传给喜欢女孩的短信、手机里
的打猎影片,竟成为他啷当入狱的犯罪证据!为重获自由,他被迫在法庭上认罪,没想到
从此更像活在另一个没有栅槛的大牢笼。本片囊获无数新导演奖,残酷刻划网络谣言、同
侪霸凌,以及道貌岸然的偏见,如何崩坏了一名少年的美丽未来。
以下开始有剧情透露,继续阅读可能会影响观影角度。
这部片其实片长不短,将近107分钟,分镜节奏也不特别明快紧凑,但是整体来说却异常
流畅,丝毫不拖泥带水,背景只围绕在西恩居住的小阵,故事格局不大,但是将主角西恩
的个性侧写的相当立体。
西恩的确是一个边缘少年,热爱歌德摇滚的他,在衣着外观上的确与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歌德(Gothic)和横冲直撞的庞克不同,由后庞克(Post-Punk)演化而来,所以比较自省阴
郁低沉,甚至溢满死亡气息,颇有波特莱尔的恶之华幻化成音符之感。歌德并不完全的崇
拜撒旦,但是反基督的意味仍然相当浓厚,这也使得部分的歌德摇滚都能带有一点存在主
义风格。
由于恐怖的包装容易让人误会歌德的本质,就像这部电影的发想来自于真实事件的科伦拜
校园枪击事件,科伦拜是1999年所发生的事,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校园枪击事件之一
,两名青少年学生Eric Harris和Dylan Klebold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
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
两名青少年所架设的网站网志的内容显现出他们对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不满和一堆杀害同
侪的恐怖幻想,2006年另一场校园枪击案凶手Kimveer Gill也曾在网站上表示“自己是个
爱好枪枝的哥德”(但后来证实他喜爱的音乐其实是重金属Heavy Metal),也能因此对于
歌德的污名化印象越来越深刻。
这些背景电影并没有完整的介绍到,但是也不难想像少年西恩身为一个歌德打扮的人所受
到的歧视与霸凌。但是歌德并不愤怒,有时候闇黑的恐怖气质更像是武装自己的装甲,西
恩在孤独之中有了两个宣泄的管道,第一个就是听从辅导老师的意见,借由写作将无法诉
说的压迫表达出来,只是西恩是一个社群网络沉迷者,于是他的所有日常记录也都由他自
己公开在网络上。第二个管道,则是寻求同好,但这并不容易。
后来他找到了,那个囚禁在甜美宫殿下的公主其实也是如此被压迫着,她只跟西恩分享了
她真正喜欢的歌德音乐,但台面上却要继续维持着她偶像般的人见人爱形象。
笼罩在科伦拜等校园枪击案件的阴影下,西恩的网络日记很快被警察盯上,里面全是描写
他愚蠢的幻想复仇屠杀计划,加上他父亲热爱打猎的喜好和私藏枪支的陋习,因此西恩被
诬指为校园屠杀预谋者,故事也就因此展开。
剧情描述便不再赘述,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带有非常浓厚的存在主义根基在,西恩基
本上未审先判的污名标签,令人想起了卡谬的异乡人,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犯罪动机为何?
只是以一个合法的暴力权利,将所谓社会的道德解释于个人身上,本质上他们并不是真的
恶,但是人们畏惧恶,因此投靠于恶。包括他的辩护律师,没有人关心真相,他们要的就
是自己的平静。
然后有趣的是,西恩第一次入少年感化院,他带进去看的书是卡夫卡(猜是变形记或称蜕
变),也许正在导演在用心的安排让他从阅读卡夫卡作品中体会到自己一个正在被异化成
怪物过程,生命的本质上他还是他,这点没变,但是贴上了科伦拜少年的标签后,每个人
看他他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他。他在感化院因为被视为妖魔被处处霸凌,但他并不是一个
横冲直撞的人,因此急于逃离那所监狱,但是回到现实后他才了解这监狱其实是无形的。
他将头发染回原色,将房间自漆黑漆成葱绿,焚烧所有歌德的外表,企图做回一个好青年
的形象,他努力工作,却怎么也甩不开妖魔化的标签,他终于认清这一点,他知道自己不
是怪物他抵抗,他要要回自己的平静,所以他决定又再一次面对那令他恐惧的少年感化院
,这一次他带进去看的书是杜斯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的地下室手记,他自嘲
这本书没那么杜斯妥也夫斯基,也许他应该看的是罪与罚?(不知为何他受审后就从歌德
少年变成热爱存在主义文学的文艺青年),这次入坚他遂坦然的面对所有挑战。
这部电影真的很棒,令人想再看一次,镜头多是处于西恩脸部的全脸或是四分之三的镜位
,这也是一个相当干犯演员领域的镜头,但是却把西恩的神情,他的怯弱、他的渴望、他
的不安捕捉的非常细微,另一组常用的拍摄手法则是跟随着西恩的背后前进,看不件西恩
的脸,但看得见他要往哪儿去。
所有的歧视都是来自己不了解,而未知产生恐惧,而解释未知消除恐惧的人成了神话,而
存在主义就是要否定神话,他要去厘清所有未知,去思考本质以及人的互动,因此更能了
解自我,正如西恩所说的,随便你要叫他科伦拜还是什么,他知道自己是谁就好。因此我
总觉这部电影应该不只是简单的描述司法和人性的缺陷,而是真正的在探讨少年西恩崩坏
的人生中,他心中那块尚未崩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