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中国评论家:《亚果出任务》的真相

楼主: wty (一切都)   2013-05-31 07:41:32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3_03_04_129469.shtml
《逃离德黑兰》的真相
施洋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2013年2月25日,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将最佳影片奖颁发给了本‧阿弗莱克执导的电影《
逃离德黑兰》,掀起了人们对于这部电影背后的营救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的兴趣。
作为世界特工史上值得铭记的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这起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的撤离行
动之大胆程度,恐怕也只有电影编剧能够想像。
本片的两位编剧成功地将史实改编为一部张弛有序、紧凑充实的电影剧本,为本‧阿弗莱
克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导演对70年代场景的设置和对电影技术的纯熟运用,更使得
影片看上去具有特殊的时代感和真实性。特别是一些纪录片式的摄影手法,给人以“还原
历史”的体验感。
不过电影终究不是历史,历史上的“逃离德黑兰”在某种角度上比电影更加传奇。尽管二
者表达的主题相同:伊朗扣押66名美国使馆人员以索回美国庇护的前国王巴列维。美国中
情局的特工则在加拿大使馆和外交部的帮助下,带着6名“漏网”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
伪装成所谓电影《ARGO》的剧组成员躲过伊朗当局的审查,乘坐瑞士航空公司飞机逃离伊
朗。
在真实的历史中,6名美国人齐聚在加拿大大使家中的经过远比电影复杂。他们原本和其
他人一起分成两组逃出了美国大使馆,并且在使馆外辗转流离6天,才在加拿大外交官朋
友的帮助下躲进加拿大大使家中。在电影里整个营救的准备阶段只露过几次脸的加拿大驻
伊朗大使和他身后的加拿大外交部才是真正主角。
为了拯救困在伊朗的美国人,同时不沾染“支持美国间谍行动”的骂名,加拿大政府尽其
所能,最后为6名美国人提供了六本护照,印上假伊朗签证,由美国人负责填上这些人的
假身份。不过由于美国人忙中出错,没有考虑伊朗独特的历法,导致签证上的日期写错了
。这个错误也是在加拿大使馆才被发现的。不过这一切在电影中全部被大使的几次短暂露
面和一句“我们请求加拿大给他们发放护照”匆匆掩盖了。
至于中情局的神勇特工,实际上没有遇到任何波折,一片混乱的伊朗根本没有人对他们产
生过怀疑。伊朗已经有66名美国人质在手,不大在乎这几个人的去向,完全没有任何针对
他们的搜索行动。逃跑工作一帆风顺,人质们顺利通过机场的安检,坐上飞机回国了。唯
一的波折是飞机在起飞前遇到机械故障,被迫延误航班进行检修。这让7名行动成员在担
惊受怕中经历了“生命中最长的一个小时”。
没有敌人搜捕,没有满街的怀疑的市民,没有突然取消的行动和仓促恢复的支援,也没有
千钧一发地卡车追飞机戏码。中情局如果这样把人救出来,别说最佳电影,连一部电影都
拍不成。
为了把历史变成电影,编剧们不得不加上好莱坞特有的各种近乎俗套的商业片剧情:特工
为了拯救人民化身孤胆战士;少数有头脑的中层人员在国家的情报机器构成精英团队;雇
佣儿童拼合纸条只为找到使馆人员照片的邪恶反派;还有收敛但紧张的持枪追逐……历史
上各种不存在的好莱坞典型桥段以史实面目被塞进剧本,为的只是把中情局特工的戏变多
变足,从而可以把加拿大政府的作为轻描淡写。说到底《逃离德黑兰》是一部美国电影,
如果让毫无国际存在感的加拿大小清新们抢了戏份,对于角逐奥斯卡而言是极端政治不正
确的。
至于对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时代的描绘,从编剧到导演都选取了他们所需要的一部分,以
最大限度地烘托紧张的电影氛围和渲染危险的环境。
电影里出现的伊朗人无不是亢奋激动、愤怒聒噪、怒目圆睁而缺乏理智。街头见到的场景
不多,却单为伊斯兰革命委员会报复前政权人员留了多个镜头。包括特意添加的追赶飞机
场景以及虚构出来的雇佣儿童“拼凑”美国大使馆人员照片的情节,都在试图叙述一个“
传统”的伊朗,那个支持恐怖主义、信仰极端宗教的邪恶轴心国家。
讽刺的是,真实历史中的伊朗用儿童拼出的档,反而发现了大量美国在伊朗进行间谍活动
的证据。美国特工光辉形象的背后,是长期在伊朗支持独裁政权的斑斑劣迹。1953年,在
中情局的策划和安排下,美国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的军队和宣传媒体发动政变,通过所谓
“阿贾克斯行动”推翻了宣布石油国有化、排斥英美石油公司的民选首相穆罕默德‧摩萨
台政府。随后出于地缘政治考虑,美国不仅默认巴列维在国内的独裁特务专制,还大批量
向其出口先进的武器装备。
巴列维镇压群众示威时毫不手软
在美国和以色列特工组织的说明下,巴列维组建了“伊朗国家安全与情报组织”,俗称“
萨瓦克”,血腥镇压持不同政见者。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下,用“颠覆罪”、“煽
动罪”、“泄密罪”等罪名打压媒体、局部异见人士甚至制造文字狱。所有要求国家独立
的运动都遭到镇压,数千名反对派民主人士遭到残酷杀害。
“没有人能够推翻我。我得到70万军队、全体工人和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这是巴列维
曾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周刊记者讲的一番话。而与此同时,他的军队却在大不里士
、库姆等城市向示威抗议的人群开枪,打死打伤数千人。
伊斯兰革命后,无法再继续独裁统治的巴列维流亡美国。美国拒绝伊朗新政府要求交换巴
列维的要求,并为巴列维提供政治庇护。正是这种情况下,美国大使馆才遭到伊朗学生的
围攻和冲击。长达120分钟的电影仅在开头用了1分30秒轻描淡写,之后就将其抛诸脑后。
影片只说人质被关押了444天,没有提及之后美国政府的救援行动:美军在1980年4月组织
代号为“鹰爪行动”的特种作战,动用8架直升机和8架其他飞机试图强行攻入德黑兰解救
人质。行动最终因为飞行事故取消,美军在死亡8人、丢下全部直升机和1架运输机的残骸
后无功而返。这场美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质营救行动就此销声匿迹,没有人获得勋章,
也没有制片人会把它搬上萤幕。
比起《亚果》电影的海报,历史上美国政府最后被迫用解冻伊朗8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条件
换取被扣押人质的开释回国。而释放人质时间则“巧合”地发生在雷根总统就职后几分钟
。这种“被抢五百,给你一千再开两千块钱发票”的戏码就这样发生在现实中,远比好莱
坞电影来的有分量。
作者: RedCarRet (阴骘小人)   2013-02-23 14:31:00
鹰爪行动的失败场景有被拍过啦,不过只有片头5分钟而已
作者: laechan (挥泪斩马云)   2013-05-31 07:47:00
依照相同的语法跟偏见,要写一篇林肯的真相,少年PI的真相
作者: laechan (挥泪斩马云)   2013-05-31 07:48:00
也不难,"那精美的海洋景象,其实是在造海池里拍出来的bla"
作者: laechan (挥泪斩马云)   2013-05-31 07:52:00
从电影开始到六人逃至加拿大使馆是11分钟(中国版1分半?XD)
作者: lpca (澄)   2013-05-31 08:16:00
就只是讲历史真相如何罢了XD
作者: ligar ( 影-小美女时钟)   2013-05-31 08:20:00
推楼上的注解
作者: namenicht (世风日下,巧诈日多)   2013-05-31 09:33:00
别把戏剧当成事实啊!
作者: MingingT (MingingT)   2013-05-31 09:53:00
事实上整个事故都是美国高层干涉他国而搞出来的啊="=
作者: laechan (挥泪斩马云)   2013-05-31 10:38:00
那菲律宾海船枪击事件,我们可以在路上堵外劳吗
作者: chrispherd (WTF)   2013-05-31 11:55:00
比起美国辅佐的残暴政权 你拿菲律兵士鸡腿比懒觉
作者: god2 (乙炔)   2013-05-31 12:53:00
人质好好的,还杀死人家一堆国民,最后还要拍个搏名声黑对方
作者: amaranth (liann)   2013-05-31 15:19:00
这篇跟维基百科的内容差不多啊,偏见不多吧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06-01 07:14:00
到现在1楼还把这种打脸的事实揭露视为“偏见”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06-01 07:15:00
另外也不知道拿菲律宾枪击事件与外劳来比喻什么...
作者: capitalofz   2013-06-01 20:42:00
亚果就是政治正确无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