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ced (Serenity)》之铭言:
: (有雷)
: 看完亚果后,上网查了资料
: 光是维基百科内,就列举了十条以上的错误
: 例如:
: 电影中,英国、新西兰大使馆是不愿帮忙的。
: 事实上,美国人逃出美国大使馆后,第一个给他们提供蔽荫的,就是英国大使馆。
: 而真正开车送美国人去机场的,则是新西兰。
: 这在台湾人看来,可能没什么大不了。
: 但如果你是英国人或新西兰人,看了应该会冒火吧!
: 在当时那样的局势,谁帮你谁就可能会倒大楣。结果人家冒死帮你了,几年后,
: 你拍个片说人家当时鸟都不鸟你?
: 在片中,不谢谢英国及新西兰就算了,还表示这两国完全没有意愿帮忙?
: 其他,还有像在机场买机票、过海关、登机、起飞等,都是假的。
: 事实上根本没那么多刁难,到机场后整个就满顺利的。
: 其实好莱坞拍过不少类似的惊悚片吧?
: 对象或许是苏联或中东恐怖份子,如空军一号这样的片子。
: 但没有人会把空军一号当历史事件,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
: 但看完亚果,如果没有上网查资料,可能很多人对该事件的认知就等于电影
: 描写的那样。
: 但事实上,该事件不等于电影描写的那样。
: 没有人规定电影一定要忠于事实,但既然一定要拍史实,却又喜欢乱改许多东西,
: 目的是什么呢?票房?戏剧性?
: 何不像空军一号那样,摆明了就是虚构的故事就好了?
: 英国、新西兰当初冒死帮你,结果你好意思拍片这样讲人家?
: 不但不符史实,而且不够厚道,几乎是忘恩负义了。
: 这样子的电影,实在不该拿最佳影片。
觉得原PO有点太激动 XD 这类问题已经讨论到毫无新意
比亚果出任务还偏离史实却享有更高评价的电影也不是没有
(梅尔吉勃逊的英雄本色最容易被拿来举例)
不过前阵子就连漫画改编也会有人认为不忠于原著了...
还是在这边来废话几句
首先,亚果出任务的开头跟封面都是写based on the true story
它的类型也非纪录片,故为了增加戏剧张力而扭曲部分事实是被允许的
此道理适用于所有历史片跟传记片,以及其他取材历史的艺术创作
若真要深究的话,这真的变成每部历史片的原罪了
许多电影主打真实故事改编,目的只是让观众更有连结,更能对故事人物产生同情
若摆明是虚构故事这份心有戚戚焉的投射就弱化不少
更何况亚果还算有诚意,起码我在DVD特别收录能看到当事人的澄清
包括男主角东尼曼德兹跟六位人质在访谈中说到电影夸饰了他们的处境
历史片本来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当作楔子,吸引大众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关注
若真有人把电影当作百分之百的事实,那是个人求知的怠惰
电影主要还是以娱乐为目的,教育还是其次
之前版上有篇新闻说一名学者批评电影林肯有过度夸大的嫌疑
推文的人就说反正林肯都能当吸血鬼猎人了,在意这干嘛又不是纪录片
从这里可看出大部分人的观影心态
当然不是说哪方有错,而是每个人切入的角度不一样
有天文学家会因为铁达尼号的星空有误愤而提出指正(乡民大多认为他的坚持很有趣)
有历史学者凭自己专业揭露故事背后的真相
也有影评人能专注电影本身的手法而忽略隐含的意识形态
在我看来,这样“各司其职”都该受到鼓励而非嘲讽
讲到这里特别提一下猎杀U-571这部战争片
这部叫好叫座的电影讲述二战期间美军捕获德国U艇及密码机的惊险故事
上映后旋即得到英国的抗议,理由为此战绩是由皇家海军首先得到,而且战功也最显著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国会质询时表明这部片是对英国水手的侮辱
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担保本片纯属虚构
最后编剧亲自出来坦承这部片严重失实,而且发誓自己不会再犯
(尽管这部片在宣传时没有提及“依据事实改编”等字眼)
他还对BBC广播节目说自己的祖父母也会感到难过云云
这应该是少数几个因为史实不符而道歉的例子
回到亚果这部片,这部片本身结构完整,节奏紧凑
又有精雕细琢的历史氛围 (大部分台湾跟中国的历史片这点还输很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班艾佛列克的选题材的眼光精准
(好莱坞除了数钞票也能救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投评审所好?)
最后颁奖(分猪肉)时能拿到最佳影片也不致太意外
奥斯卡其他更令人失望的票选结果可多著勒
作者: jetc (jetc) 2013-05-26 07:15:00
你认真了
作者: mimermiller (经验的培根主义) 2013-05-26 11:24:00
推这篇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3-05-26 15:00:00莎翁情史摆明了虚构,反而有其乐趣.....
作者: opsddb (opsddb) 2013-05-26 23:56:00
温斯坦当年的莎翁情史和美丽人生都在奥斯卡大有斩获...公关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