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wavers/posts/657197164307406
短评:这部精采的剧要归功于原著雨果以及改写成音乐剧的作曲家,
以及休杰克曼;然而导演手法问题非常多,让笔者看得非常痛苦。
夸奖的部分在短评中说完了。以下开始是对导演以及选角的批评。
刚刚才发现笔者曾经看过同一位导演执导的《王者之声》(The King's
Speech),当时因为对不值得大书特书的片没有写短评的习惯,因此
只记得在导演层面上是一出很普通的剧。不过今天又再次验证了他的
糟糕之处,笔者单就导演手法而言在观影过程中看得非常痛苦。
很多独唱的地方都有大量的脸部特写。但必须考虑到绝大部分的
主要角色都不是专业的歌手,因此这时导演的任务是要透过导演手法
掩护这些演员的弱点。安‧海瑟薇的独唱是特写一镜到底且焦很浅,
而且她还得一边演哭戏一边唱-真的是辛苦她了,连专业的音乐剧歌
手都不需演到这种程度-所以当她哭到妆都花掉的时候,观众根本一
览无遗。
如果要说这个独唱因为是涉及该角色的过去,带太多其他的镜头
会让成本增加,那么这个辩护只在这段独唱成立,其他部分导演都难
辞其咎。笔者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有几个:
第一,当主角和养女对唱养女向往外面的世界时,两人先后将一
扇窗开了又关。这是很浅白易懂的意象没错,而且这个意象也是有效
的;但导演却没有在画面上把这个画面带完整;
第二,当警长拿枪指著主角时,有带到警长的画面先后顺序是:
先带警长拿着枪,然后再带警长脸部特写。请问这样要如何解读?意
思是说警长本来想杀他,但是最后突然犹豫了吗?那么并没有任何镜
头解释警长杀意是如何消失的。比较好的分镜排列方式应该是反过来
,先透过脸部特写凸显警长内心的挣扎,再透过带到枪的画面以暗示
警长最后没有开枪。
最后主角仙逝和诸先烈们在另一个世界会合的最终场景和上一场
也是断开来的,这当然很好想像,但很好想像不代表导演有交代清楚
。这样的处理很明显是希望可以用大场面作结,但只要上下场衔接处
理得好,要不要大场面都不是问题;而且一味地想要靠大场面的气势
来震撼观众的做法已经不管用了,除非是对几乎没看过有大场面电影
的观众才有效。
演员是无辜的,选角前请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