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这故事,已经算是被翻拍多次的老梗题材。
其实,我也曾质疑过,这部电影是否真能拍出新意并正确传达杨家将的忠义精神?
最后,在观影的过程中,进电影院前的质疑,慢慢随着剧情、画面的运转,有了新感受。
除了忠,可以感受导演更想呈现杨家诸子对父亲的“孝”与杨家兄弟间的“义”。
此部电影对整个杨家“忠”的部分着墨不多,除了在杨业身上可以感受到对圣上的“忠”
、呼延对杨业的“忠”。
其实,因剧情主线落在营救父亲, 与其说此部电影谈杨家将的忠义,
个人觉得为家族牺牲的概念,较为偏重。
在杨家众子身上感受到的,反而不是“忠”,而是“孝、义”。
在此,我更想用“牺牲”这二字,来形容这部电影的主旨。
我喜欢编剧在这老故事里加入了些许玄学的桥段,藉以隐喻故事的发展,
却又不与故事精神相违。
“当知天命难违,七子去六子回。”
鬼谷的一张字条,显现这部电影的中心主旨:牺牲。
佘太君身为妻子与母亲的两难与不舍,从电影一开始,令公杖责六郎与七郎,
佘太君不时向外探查动静,一边为夫君准备上朝堂的官服,
便可得知她虽爱子却深明大义的母亲。
失去杨家支柱与失一子的两难权衡下,她选择让七个孩子去营救令公。
殊不知,鬼谷签诗上的“六子回”是一方暗喻杨家顺应天命的宿命,
另种层面,亦是隐喻第六个儿子回来。
电影虽以忠、孝、义为重,人物情感与角色刻划简略,但仍在七子出征前,
一些细微的画面,给了角色性格最鲜明的交代。
当大郎明知有一子回不来,却也向母亲保证,
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会保全其他兄弟平安归来。
所以在寮军攻陷兵荒马乱之际,当六郎告知大郎,七郎已独自前往请求潘仁美出兵时,
向来冷静行事的他打了六郎一拳。
做为长子的责任,身负对母亲的承诺,他自觉责任与承诺已被破坏。
或许,借由大郎的态度与失序,间接使六郎瞬间成长,
并且隐喻他将会担起大郎未了的责任。
大郎的稳重、二郎的直爽、三郎的内敛、四郎的豪迈、五郎的敦厚、
六郎的坚毅、七郎的急躁。
关于角色,我想编剧塑造明显,大家都明白,在此不多做着墨。
当令公与六子撤退到苏武庙,庙里却是李陵碑,守节与求生,
梦境里暗喻了令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就算全身而退,却也对不住国家赋予的使命感,
因而撞死在李陵碑下,牺牲成就了他的忠。
总觉得梦里的苏武大人,并不是真的苏武托梦给他,
这场梦境就是杨令公对自己作为的质疑,所延伸出来的,
才有了那句“老羊不死,小羊难活。”
似乎更像在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拖累了孩子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潘仁美,不是只有一般既定的奸臣形象,
多了身为父亲的情感,痛失爱子心底那份深沉的不甘,
正等待时机,一举爆发,而有了角色的深度层次。
若要提起兄弟间牺牲,最让我感动的桥段,是四郎与五郎一起掉下悬崖那一刻,
尽管有人会想歪,但经剪接师巧手适时剪进儿时的回忆,让人在霎那相信,
四郎与五郎并不是真的死了,而是跌进美好的儿时回忆。
忠义电影,不免有些英雄主义,但总有些桥段让我在电影院观察到观众的笑声,
三郎两度回头向辽军作势射箭的动作,让为数众多的辽军惧怕,
并不显现三郎的英勇,反而显现出与辽军玩木头人的滑稽感。
动画的部分并不突出,有待改进。
武打部分很精采。
最后,喜欢导演(或编剧?)的安排,让六郎持令公(或大郎?)的关刀、
二郎的大刀先后砍杀耶律原,伺机用三郎的弓弦绊倒了他,
最后,用了象征杨家精神的杨家枪刺死了他,就像冥冥之中,
其实最后与耶律原对决的并不只是六郎一人,而是父亲和所有的兄弟一起与他对决。
(小小疑问是:四郎和五郎的武器有随他们掉悬崖下吗?我印象中好像没有...)
在佘太君她们赶到时,对六郎(大家)说:我们,回家。
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感…
最后的最后,想说,
鬼谷,其实你是潘仁美派来婊佘太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