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金陵十三钗》拍俗的叫“卖弄”中国人的苦难;拍得好就叫“拍出”中国人的苦难。
“中国人的苦难”这梗,别说五千年了,光北伐抗战文革…都让人想喊“还不够多吗?!”
相比张艺谋《金陵十三钗》竭尽煽情能事,把战祸里中国人的人性镀金,拍得闪闪发光;
那我还比较信冯小刚的《1942》里日头赤炎炎随人顾性命的自私自利作风,才是真面目。
最打进我心里的一幕是,军法官没收落难财主的土铳,他说“留着枪防谁?”
是啊,中国人防的不是日本人,是趁火打劫的自己人,早就是大家秘而不宣的默契。
1942河南大旱,围墙下数以万计的逃荒灾民,围墙上大鱼大肉的官兵,天空上烽火绵连
电影的一个镜头就拍出了一座城墙,两个世界,中国人就是这么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时至今日也没半点违和感,了不起墙里墙外、这岸彼岸,换过一批人一个世代而已。
冯小刚《1942》搬出来讲的“中国人的苦难”,就是抗战时死了300多万人的河南旱灾。
干旱是成因,但死为何能死这么多人?老蒋的国民政府辖下其他省分难道没接济吗?
冯小刚的大镜头,意有所指地把主因拉到国民政府“藉河南灾民拖住日本军”的战略。
从老蒋的盘算,到他“我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所发动的赈灾,又被权贵层层被贪污;
从明知河南大旱,还强征三仟万军粮的军头,到小兵假前线需要之名对灾民强抢掳掠…
逼得数以万计的灾民卖妻换米、人死放狗吃、贫病饥寒交迫地跋山涉水几百里到邻省,
却被洛阳陕西的自己人用冷酷的机枪扫射拒于门外,说“你家乡发救济了,再走回去吧”
(靠~最好这批饿到欧搭讪的还有力气爬个几百里回去)
特爱《1942》海报上写怵目惊心的这句:“蚂蚱吃庄稼变成了人,人造反就变成了蚂蚱”
而大时代的故事也要一张张斧凿深刻的脸孔,让角色圆备、层层迭递地来演绎人间惨剧:
土财主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什么都想着利益输送解决,直到换无可换,拿女儿换米…
本来闹着要回校参加抗日运动的闺女还撕了书生火把煮爱猫,换取兄嫂产后一顿温饱…
婆婆趁刚生完小孩脱力而死的媳妇身上还有余温,赶紧要儿子抱着初生婴孩多吸口奶…
总是马后砲说人是不信耶稣才遭逢灾劫的传教士,怎么帮唱弥撒也阖不上亡者的双眼…
想来所有人饿得都快没命了,谁还管礼义廉耻、民族大义、知识教养、上帝佛祖啊?!
也难怪,日本鬼子发个馒头就能轻易招安。
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世道里,能“活着”已是万幸。
电影总是绕着这个终极命题兜转,谁不是为了活着,放弃尊严、家人、人性。
一惨还有一惨惨,这次冯小刚的活着显然要比张艺谋当年《活着》,要艰辛好几倍。
最后孑然一身的土财主牵起幸存的陌生娃儿的手说“叫我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两个人卑微的身影就在整幕尸横遍野、苍茫茫的雪地里,踽踽行走,慢慢消失。
启发不大,但也算如实。电影一个劲的卖惨到最后,终于是给了点温暖。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冯小刚真带种或是真有点作为电影人的社会历史良知的话,
那么就应该拍个饿死4000万人的“1962三面红旗大跃进”来给大家看看(敲碗)
老拿国民党这个“前朝”作文章,也光彩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