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NO──拒绝什么不代表得到什么

楼主: shosuke (冬天一样要有活力!)   2013-03-27 08:47:40
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03/no.html#more
(网志版 from 一个分析师的阅读时间)
[影评]NO──拒绝什么不代表得到什么
《NO》代表智利提名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同时也是该年度坎城影展导演双周单元最
佳影片。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80年代仍在极权统治下的智利,在国际(特别是美国)的
压力之下决定举办公投,由人民决定接下来8年是否持续接受皮诺契(Augusto José Ram
ón Pinochet Ugarte)的专制领导,如果同意就投下"Si"(智利语中的“是”),不同意就
投下"No"(同英语的no,“否”)。主角瑞内是位专做大企业商业广告的广告人,在NO阵营
的征招之下投身选战,要在每日15分钟连续一个月的节目中说服人民投下No。这部片一方
面充满左右派对立的政治意味,另一方面又有独特的美学概念与叙事手法,皆是本片吸引
人之处──虽然对于习惯好莱坞电影的观众而言,本片完全是闷片。
图、主角瑞内与NO阵营的象征,彩虹色条。
慢与快、旧与新──编剧与导演的纪录片式手法
《NO》并不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叙事电影,不仅剧本无法切成基本的三幕剧格式,导演帕布
罗拉瑞恩处理画面和运镜的方式一时也让人难以理解。如果用三幕剧来重新分析这个故事
的时间线轴,应该可以这样切分成三块:1.主角瑞内身为大企业广告人并相对富裕的日常
生活;2.主角受NO阵营征招,决心投入选战;3.选战尾声,主角内心有所改变,最终取得
胜利。然而本片开始只过了三分钟主角就受到NO阵营征招,接下来整整一百分钟都是选战
过程(中间还加入大量当时实际的宣传影片史料),最后只用十分钟处理选战后主角回归生
活。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这是一部铺陈部分太快、转折部分太慢的剧情片。《NO》根本没有想
对观众介绍每一个出场的角色的身分与形象,因此在前三十分钟观众必须容忍一个接着一
个出现的新角色──观众甚至没有线索去分辨哪些角色将在故事中扮演重要的位置。编剧
佩德罗佩拉诺处理这些角色的态度像是“你懂也好不懂就算了反正我就是要这样说故事”
,让人难以理解故事走到哪里、下一步会怎样走。但问题是,这部片根本就希望你抓不准
剧情的铺陈,甚至不希望你看出剧情的结构。编剧非常刻意地打乱人物描述、剧情结构,
目的在营造出一种记录片的氛围。
这样的纪录片气氛也应证在导演使用的技巧上。本片的画面质感相当特殊,是一种刻意模
仿记录片的拍摄手法。由于片中时或穿插一些1980年代的影片史料,导演为了让整部影片
的气氛更趋向一致,于是用不同的技术拍摄部分片段。例如观众会看到低画素较为粗大的
画素颗粒、过曝的光线与几乎看不清楚的人物,甚至像纪录片似地手持摄影机造成画面晃
动(我朋友还看到头晕),都是导演为了呈现一种真实感而做的努力。并不是每部传记式电
影都这样处理。《魔球》(Money Ball)中虽然也直接截取运动家队连胜时的片段,却没特
别处理其他的画面,因此观众仍知道这是一部“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
《NO》不仅大胆地将影片处理地像是记录片,同时还大胆地将那个时代的人物片段与饰演
该角色的演员片段剪在一起。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对于某些电影人而言,这会让观众产
生混乱:同一时期的同一个人,为什么是两个样子?例如《王者之声》(The King's
Speech)的处理方式是让真正的乔治六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穿越时空找到那个时代的那
些人重现当时情境毕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剩余的选项只有“刻意不要播放这些片
段”。然而本片导演帕布罗拉瑞恩(Pablo Larrain)不仅这么做了,而且还做得彻底。在
SI阵营的片段中,观众可以看到皮诺契以两张不同的脸、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在NO阵营
的片段中,观众可以看到原本广告片的拍摄现场。最让人惊讶的是,一段白衣妇女独白家
人遭极权政府杀害的场景,导演居然用完全一样的角度与构图重拍,还将两段影片剪在短
短几分钟内。构图可以重现,但光影终究难以完全复制,因此留下重拍的线索;但从另一
个角度看来,或者导演根本不想复制,刻意留下斧凿痕迹,让观众得以区辨新旧之别。毕
竟,电影也只是重新诠释了那段历史而非取代历史,太刻意以新仿旧、以虚仿实,反而会
让观众失焦。
乱与和、Si与No──富庶与自由的终极选择
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小时,导演运镜可说是极其混乱。第一个出现角色的镜头,是主角的脸
部特写,让人弄不清楚这是怎样的场合;接着主角与客户对话,镜头移动的方式与剪镜的
手法也完全与声音不同步。简而言之,从剧本、运镜、剪接等看来,就是一场灾难。然而
,接连不断抛出大量的破碎资讯的画面,让观众觉得烦躁、焦虑,正呼应了1980年代智利
的社会困境。刚脱离共产主义的阴影,又投入法西斯主义的怀抱,智利虽然迎来经济成长
,却又面临高度分配不均带来的贫富差距。导演用各种不同的角度处理智利人对于共产主
义时代的恐惧,特别是一提到社会主义就极力撇清并非共产主义的对话情境,更是精准的
设计。
多数台湾人对这些画面想必陌生,甚至不理解这样的情境,主因在于:台湾人一直理所当
然地以为民主政治等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极权政治等同于共产经济,但这不过是基于台湾
对于美国与中国的样貌所带来的误解。民主与极权、市场与共产,彼此是独立事件。智利
当时的困境在于,即使经济已经走向自由,政治从极右走到极左仍为极权专制,人民的思
想始终没有得到解放;这情况有点类似蒋经国时代的台湾与现今的中国。
说来不免讽刺,这部智利电影说的故事套在台湾民主经验上居然如此天衣无缝。蒋氏父子
末期,蒋经国开始推动民主,于是培养出台湾本省背景浓厚的李登辉接任。李登辉是台湾
国民党走开明专制路线的最后一任政治领导人,同时也是开放民选后的第一任总统。接着
陈水扁率领民进党走向八年政党轮替,腐败的程度与速度相对于国民党专制时代有过之而
无不及;失望的人民又再次将政权交到国民党的马英九手中,然而马英九的主政能力却又
完全不及旧国民党时代,搞得民怨四起。经历了李登辉八年、陈水扁八年、马英九四年,
二十年来两次民主政党轮替之后,台湾人民最怀念的却是蒋经国那开明专制的十三年。
许多影评认为《NO》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智利的政治乱象,认为最后人民选择No是一
种民主的胜利甚至是广告人创意的胜利,我认为是一种太过表面的解读──这甚至是一种
过于好莱坞式、过度美国价值的解读。首先,主角所谓的“创意”,真的对人民有什么深
刻的政治影响吗?其实观众无法从影片中看到任何蛛丝马迹(如果是好莱坞电影一定会带
几个观众看了宣传影片之后热血沸腾的镜头)。影片的主角都是最棒的艺术家、舞者,那
些笑容可人、体态健美的俊男美女完全不似智利人民;那首竞选歌曲甚至只是单纯对皮诺
契人身攻击,跟胖虎骂你妈妈凸肚脐是一样水准的东西。甚至,几段瑞内百般厌恶的诉求
悲情的片段,在团队其他人的选择之下也传播出去;团队中最重要的执镜者坚持“智利人
根本不吃法国长棍面包”,却依然得拍出不像智利人民的娱乐式的画面。政治,不过是另
一种碳酸饮料或者一部肥皂剧。主角终究没有坚持自己的意志,依然是诉求着过去沉重的
悲苦、诉求刑求迫害的恐惧,并大把大把洒下人工甘味剂。
图、1980年代,出色的艺术家与演艺人员都站在NO阵营。
结语──拒绝什么不代表得到什么
我认为导演对于当时智利亲美的立场存有疑虑,同时也努力在电影中平衡论述。当时年轻
的克里斯多福李维与珍方达跳出来要智利人民拒绝独裁的时候,我们不免发噱,这到底是
美国人在选举还是智利人在选举?主角更直指NO阵营背后的金主并非苏联而是美国。我有
一位朋友曾经这么说过:“美国人根本是强迫向全世界推销‘民主’这种充满缺陷的制度
,只要拒绝接受民主就等于是跟美国为敌,到底还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霸权?”最明确的
证据,在故事的结尾。如果观众从NO阵营角度来看结局,会觉得莫名其妙:怎么突然就赢
了?那些警车与停电,细腻铺陈出可能会产生冲突、政权无法顺利转移的钩子(hook)怎么
都没有收尾?当观众这么认为的时候,就完全陷入导演设的陷阱之中。
真正的结局铺陈从更早的地方就开始了,那是对于SI阵营的叙述。SI阵营的部分宣传影片
固然幼稚得可笑,但也有命中要害的片段,例如那些“深受迫害的政治犯”,可能根本就
是拿着汽油但无差别攻击一般路人的暴徒,警察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情。皮诺契唯一出
现在SI阵营宣传影片中的发言(其他都是侧面描写皮诺契)更是值得玩味,大意是:“我或
许有做错一些事情,请你们原谅我,但我所做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
开票前夜,知道大势已去的SI阵营操刀手同时也是瑞内的老板,卢丘,打电话给正在举行
宴会庆祝的皮诺契。皮诺契虽然也与群众举杯,但表情与神态完全没有赢家的欢愉,反而
像是对他十几年来的政治生命道别。最后他轻轻地对着电话那头的卢丘说:"Si."。这是
导演帕布罗拉瑞恩眼中,一代强人最后落幕的身影,优雅从容甚至充满智慧。这几幕戏的
铺陈之深刻精准,非常让人赞叹。
主角在选战胜利之后,茫然地抱着儿子走入狂喜的人群之中,仿佛不敢相信胜利已经到来
。如果故事完结在这里,那这就是一部好莱坞的电影,主旨在宣扬民主之好、美国万岁。
但《NO》在这之后还有两幕戏。一幕是瑞内踩着滑板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街道没有改变
、人民没有改变,一切皆如同过去那样,一道将所有表情都吞没的过曝逆光。接着瑞内又
回到电影最初的那间会议室,只是这次导演将镜头拉长,让观众能安稳地看着房间内所有
人:瑞内、卢丘以及客户。卢丘向客户介绍了瑞内,“那位NO阵营的操盘手”,仿佛广告
人瑞内本身也变成了活广告。客户完全不在乎这一切,只是听着瑞内的简报──那一切皆
抄袭好莱坞007系列的概念。政治是美国,经济是美国,商业是美国,广告也是美国。
智利,不正是从法西斯主义的阴影,再次转移到美国帝国主义的操控下?
选举的胜利不过是一个晚上,日子照样得过。NO阵营宣称“幸福即将到来”,并绘出一道
自己都说不清楚涵义的彩虹。或许最为讽刺的是,这部片唯一出现的真正彩虹,来自那场
造势大会的冲突。军队开着洒水车驶过街道,喷出一道水雾,于是七色彩虹短暂地在瑞内
头上停留,不到一秒随即消失。没有对于威权的恐惧想像,也就不会对于民主抱持一蹴可
及就能得到幸福的渴望。智利拒绝威权、选择民主化之后,就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人
知道。历史只是静静看着所有制度不断兴衰,如逆光,如彩虹,一瞬即逝。
作者: Habai ( )   2013-03-27 10:19:00
推~
作者: Page7 (page7)   2013-03-27 11:12:00
推~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03-27 13:59:00
推,不过也要体谅那些肤浅影评,因为他们是靠拥抱大众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03-27 14:00:00
肤浅眼光为了赚钱而写的影评. 毕竟在许多热血社会运动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03-27 14:01:00
如反核风起云涌 (有时却拒绝对话与思考) 的当口,把这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03-27 14:02:00
部电影拿来呼应大众体验进步的快感,要比把这部片拿来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03-27 14:03:00
泼头冷水以提醒热血大众回头冷静思考,要讨好多了。
作者: lululuma (luma)   2013-03-27 23:21:00
推对民主的疑虑这个观点 但不推台湾人民最怀念的却是蒋经国那开明专制的十三年 有待商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