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图文版: http://blog.roodo.com/s3300750/archives/12294765.html
印度之旅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佛斯特(E.M.Foster)的同名小说。片中叙述
两位英国女性──摩尔太太(Mrs. Moore)还有阿黛拉(Adela)──至印度旅行,并在
途中各自遇到各种印度的面相,但在最后却走向不同的认知和经验。
这部作品的成就在于其复杂的情节的安排,与其所讨论的议题面相之广。它可以讨论
在文化表现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冲突;也可以讨论于在当时的殖民与被殖民者间的
不理解,而引起的政治冲突。但是我想探讨的是两位女角在这趟旅行中的所得与改变。
摩尔太太一开始之所以开始这趟旅行,主要是为了撮合阿黛拉,以及她在印度做
行政官的儿子罗尼(Ronny)。然而这趟旅行却大大的改变她的信仰,以及她的人生。摩尔
太太在整部作品中所代表的是一位理想的旅行者,和阿黛拉型成了一个对比。她丰富的
人生历练,以及平和以对的态度,形成了她对印度这块土地的一种友善的默认立场;预示
了在这处异乡,摩尔太太必将与异己(the other)相逢。
故事中,摩尔太太对于异文化的接收与尊敬,可以自其在清真寺与阿济斯医生
(Dr. Aziz)的相逢做为例子。背负著英国文化的包袱,以及身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摩尔太太却相当的尊重回教习俗,如她在踏入清真寺前有记得要脱下鞋子;她的友善甚至
获得阿济斯医生,这位土生土长的印度人的认同:妳是我们的一分子。
而阿黛拉来到印度也主要是为了己身的婚事,而自始自终,她也对这件事一直烦心。
至于她在故事开始没多久就说:“我想要看真正的印度”,看似想要有别于其他英国殖民
者的傲慢;但是也因为如此,她开始了一趟艰苦卓绝的旅程,尤其表现在其价值观上的
判断,与异文化对阿黛拉本身的冲击。她的辛苦是表现在:
“己身英国文化的包袱不能处理的相摩尔太太那么好、是否真的喜欢罗尼、以及其错误的
旅行出发点──她说想要看真正的印度。”
尤其对于最后一项,这个错误导致了她无法与异己相逢,而且她的旅行注定失败,
因为没有任何一项事物可以代表真正的印度。
故事的发展中,两位女主角持续其与印度文化的接触,而且也渐渐的表现出两位自
接触到的异文化而得到的不同收获:摩尔太太自印度文化中开始反省自己,也逐渐的检讨
自身的信仰;而阿黛拉则是一次又一次的接受冲击,如她在片中自己骑自行车外出时,看到
了充满性暗示的神像,这是在英国文化内无法得见的。
而她们各自的追寻到了马拉巴洞穴的野餐的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在洞穴中,她们
听到了迷样的回音,像是在暗示著什么,而摩尔太太自这个回音中得到一种混沌的价值观
,因此也得到一个讯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代表任何特定的事物;这也对于故事一开始
阿黛拉的话:“我想要看真正的印度”做了一个反对回应。
至于阿黛拉则因为之前冲击的累积,以及前述的沉重负累,因为洞穴的回音而做了
一次性的爆发,也因此照成了其精神上的错乱,进而冤枉了阿济斯医生,控诉其涉嫌在
洞穴中侵犯她。
剧情的发展到了这里,摩尔太太的旅行也告了一个段落。摩尔太太因为在马拉巴洞穴
所得到的启发,以及接踵而至的事件,使她产生出一种厌倦,也改变了她原本的基督教观
,如她在面对阿黛拉的事件,是持一种超然且印度式的哲学态度──如果你不能了解,
我如何解释也是无用的。最后,她独自一个人搭船回国,然而在船上,摩尔太太却突然
猝死;也许是为了安排摩尔太太,这位能与异己相逢的旅行者回到真正的家,才安排
其死在海上,因为海是没有疆界的,它能与世上任一地做连结,而这比摩尔太太再次回到
拘限的英国文化本位地要好的多了。
至于阿黛拉的旅程尚未结束,虽然前文说她的旅行目标──要看真正的印度──注定
会失败,但是因为阿黛拉自身的勇气,她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审判阿济斯医生的法庭上,
阿黛拉借助警长的引导,做了一次自我厘清,因此她终于脱离混乱的心;又因为无比的
勇气与本身的良知,她当庭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撤销控诉。
她知道这样做等同于大大嘲讽了英国文化的优越意识,但是她还是忠于自己的本心;
因此她这次的旅行虽然失败了,她真正的解除心头上的重担,也了解到自己对于罗尼的
真正意志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