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大友克洋:古典虫师 /蓝祖蔚

楼主: IJS (分清客套、礼貌与真诚)   2007-09-01 02:33:01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1505213
人生有虫,但是人虫关系到底如何解读呢?《虫师》的韵味与趣味就在这里。
好电影不但能增长观众见闻,更能勾起观众沈埋许久的记忆,日本大导演大友克洋
(Katsuhiro Otomo) 的新作电影《虫师》,就是集灵幻怪气之大成,带领观众进入一个
罕为人知的生物世界中,但又能忆想起昔日经验的优秀作品。
《虫师》指的就是捉虫大师,电影改编自漫画家漆原友纪1999年扬名日本,曾在讲谈社《
午安》杂志上连载的同名漫画,只不过,大友克洋不想把电影拍成怪兽片,也无意渲染
虫世界的千奇百怪,电影的一切都紧贴着人。
虫为何物?与人共存,但是多数人都不太了解虫,但有病痛,归究为虫害,不失为便捷
有效的人生注解。三四十年前的台湾孩子,大概都曾经看过或吃过家庭成药 “鹧鸪菜”
,那是专打蛔虫的药,而且真的还能从身材纤细却肚子肥肿的孩童身上打出淡黄色的细丝
小虫;另外,不时人也熟悉靠草叶和蒸气疗法就可以捉出白丝小 “牙虫”的民间传奇,
而且原本牙疼的人只要捉出了“牙虫”,牙就不疼了…这一切真的就像日本《虫师》官网
网页上所说的:“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低等且奇怪, 与常见的动植物截然不同的生物,
人们自远古以来十分敬畏,统称它们为‘虫’。”
不过,《虫师》中的虫师不捉这种传统的寄生小虫,小田切让(Odagiri Jou)饰演的虫师
找的是让人失聪和失明的虫,一旦他捉出了虫,失聪的人就可以听见声音,失明的人自然
就可以重见天日。
但是,这样的神乎其技,会让观众误以《虫师》是捉虫大法师,好像灵山道长一样可以
驱魔镇邪,很容易沦为神怪片,不是的,《虫师》真正关切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
《虫师》的剧情在下雨的山路上展开,看得见林间虫迹的小男孩阿善才在比手画脚之际,
就遇上了走山的山难,母亲遇害,他则被一位头发银白,而且总是以浏海遮 住左眼的
女虫师阿绣所救,学习到不少捉虫术。接下来则就是改名叫银古的他在大雪纷飞的薄暮
时分,到达一座安静的小村庄,女主人请他替失聪的村民捉虫,他还 谦称自己不是大夫
,不懂治病,可是一看到村民的耳朵,他却看到一种专吃声音的虫,不但手到虫出,
还直捣虫穴,除虫务尽。
什么虫没听过,你却一定没有听过吃声音的虫,《虫师》的趣味就在于针对自然环境的
特色,对病人病况做出了独特的说明,这个村庄位处幽静的山间回谷,平常风吹不进来,
冬天被雪封之后,更是万籁俱寂,喧闹噪音会让人的听力受损,过度寂静,会让听力退化
吗?漆原友纪和大友克洋找到“吃声音的虫”的解析方式,就让寂静的环境和幽居农民的
心身状况有了对应空间。
漆原友纪的故事脱胎自小时候听过的乡野传说,先民的口耳相传多少夹杂了对自然与生命
的细致观察,《虫师》的开场捉虫记就准确标示了虫师这个行业对自然的体 悟慧心,
所以他总是扛着木盒药箱行走于山林田野之间,凭著精准过人的视力掌握虫迹,并以虫的
活动现象来解说生命中难解杂症,因此,《虫师》的每一场戏都贴 近了淳朴又缓慢的
日本农业社会情貌(不论是贱农或富家),大友克洋非常精细地重现了日本古代生活景况
,沈稳缓慢却又精致的文化拼图,就成为《虫师》与众不 同的节奏氛围。
接下来的剧情包含了柔之角、眇之鱼、笔之海及彩虹蛇四则漫画故事,大友克洋虽然不爱
装神弄鬼,偏好人、虫、自然的三方对话,但在数位影像的年代中,他还是 玩了不少
特效,让虫在《虫师》中也有一展手脚的空间,不论是全身泛白,但少了眼睛的眇之鱼,
或者是可以把虫化成墨迹写成手卷,甚至还可以一把剑捉住一串虫 的故事,丢还到手卷
中的武术特效,甚至才用指书写了六七个字,手一挥,手卷上的字就像尘灰一样,掸射
无踨,至于七色序列完全与彩虹相反的虹蛇在叠翠的山峦 间蜿蜒飞走的场景,更有梦幻
传奇的趣味与力量。
大友克洋的《虫师》不走古怪喧闹的传统妖怪电影路线,集古典与精工于一身的低限美学
,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心头会带着一身优雅的淡香,久久难忘。
作者: KRSmp (鸫)   2007-01-17 20:34:00
真的是乱写 这篇文章作者显然没看过《虫师》原作 鬼扯一通
作者: DAKOU (大口)   2007-01-27 23:34:00
乱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