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vb (脚踏实地)
2007-04-23 09:00:02窃听风暴 2007.2.19 京华城
那是个细雨纷飞的二月午夜,有着浓厚的年节氛围,我拖着孤家寡人的身
影进戏院寻求人潮的拥挤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影片剧情给我一丝启蒙或
温暖,在这困顿的时刻我渴求一股力量。
步出戏院的那刻,无疑地,不负所望。我心中的暖意源源不绝,而剧中对
艺术力量的无上推崇、对人性良善本质的呼唤,唤起即将三十而立的我内在
反复的省思,究竟我前方的道路该如何行走?究竟良善该往何处寻觅?究竟
爱或不爱该怎么定义?这些应该是每个人都挣扎思考过的问题。
不是专业影评人、也不是历史学者,一介观众的心得,就纯出于一部精致
感人的影片带给我的省思及憾动,挥笔记下以作为对这部片的致敬。
就个人感知的触角,应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艺术的力量
全片的铺陈以艺术开场、中段以艺术为感召、再以艺术向好人致敬收
尾,综观本片涉及的艺术形式有戏剧、音乐、文学,均在我们生活当
中俯始即得。足见本片对艺术的推崇与赞扬,认为艺术对治愈及召唤
人心有无比的力量。然,不是吗?
在我们心灵受挫脆弱时,我们总是想要于书籍著作上一求慰藉,寻求
同理的支持或智慧的解惑;抑或是在音乐上寻求奔放的宣泄;亦总在
戏剧上看见类于自己人生中的一出戏码,而莞尔一笑。艺术之于人类
生存的重要性,无法小觑。但不解地是,其实世人对艺术的发展推广
或对于他人艺术方面志向的选择总是不予支持或嗤之以鼻,也许艺术
这块领域无法满足人性的功利欲望吧!
我曾经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徬徨过,认为想成为一名作家,是件丢脸
、辜负父母期待,让人脸上无光的事。认为基于自己感性细腻的本质
,挥洒描写让自己感动的人事物,是无法求得温饱,亦对别人没有帮助
的。当个作家,似乎是个"没有用"的选择。(当然一部份也是自知天
分不够)但是本片让我感受到身为一个作家的幸福与使命感,能够书
写出让自己及他人感动的故事或戏码是件多么享受有成就感的事啊!
我看见作家天真烂漫、知足并肩负使命的灵魂,那灵魂令人艳羡并
尊敬!
在最后一幕,我看见艺术的力量让另一个人的灵魂永远绽放光芒!
我感知到自己的人生别无选择。
(二)爱的真谛
片中最明显直接的爱,就是作家与女伶的爱,若要间接隐晦的定义,那
么卫斯勒对作家德瑞曼的认同与无私牺牲无疑是一种大爱,更胜于欲望
的小情小爱。
所以,延伸的疑惑与思考,便是女伶爱不爱作家?为何她不能立刻选择
袒护作家?为什么她要屈意迎合政客的要求,不顾及作家的感受?当然
有人会说,她是爱作家的,要不她不会挣扎,更不会最后自杀。所以,
更延伸地是,所以爱有深浅?很多恋人碰到的问题是,该怎么界定对方
很爱我?为什么对方不如我想要的或我对待她的一样爱我?
我很佩服欣赏作家德瑞曼的胸襟,或许是他的天性使然。他是那么天真
易感,他可以躲在门后,假装不知道女伶的背叛,他情愿选择谅解并宽
容;他可以对着友人的质疑,坚信女友一定是他的天使;他甚至在多年
后即使已有新欢,依然易感地怀念起旧爱。
虽然,他还是发现了事实。但我想,他还是选择宽容的。
德瑞曼有个让自己快乐,亦让他人幸福的心灵。他是个懂得爱的人。
选择体谅、选择相信、选择放下。
当然,卫斯勒也是个懂得爱的人,他选择出面现身劝喻女伶,最后更默默
地掩饰德瑞曼的义举罪行,他的付出不求回报,只求对的起良心、面对他
的感动及选择,他是快乐的,即使光环荣耀不在,但他的人生已有新的信
念,他并不感到委屈。
爱的真谛,或许就是如此吧!
只是我们常常不够勇敢,或找不到所谓的平衡点,或是所谓对的选择。
每个人的爱情课题都不同,只能穷尽一生找答案,达到自我的平衡。
(三)良善的存在
卫斯勒本是个冷酷无情的国家机器,无感于他人的恐惧与脆弱,仅是擅于
施展逼供技巧、直攻人性弱点的军人。也就是,这样的角色设定没有良善
的期待可能性。
良善是人性的本质吗?其实,我们常常如此期待着,纵使我们已不奢求,
平时也吝于展露良善的一面,但我们内心深处依然渴求看到良善,在新闻
中、在影片中,见到良善仿佛是我们生活的活水源泉啊!原来,良善在你
争我夺的社会现实中,已经久不复见。
良善真如此难以寻觅?这个问题不该问别人,其实这是个该反求诸己的问
题,不是吗?如果良善是人类共通的本质,那隐藏消失的原因应该同理类
似,若要召唤起人类的良善,用对方式应是指日可待。
歌颂片中唤起卫斯勒的良善过程及他的无私义举,未免煽情。但我想曾
为片中剧情落泪的你我,应该都是渴望良善、温暖的,那么,能不能就让
良善一点一滴地存在围绕于你我的生活中,让自己真正地温暖,也让他人
真正地感动。
最后,忍不住,但也没有更好的ending词汇,出于衷心地推荐,"窃听风暴"是今
年一定要看、不能错过的好片,我很高兴在不算老的年纪看了它!感谢导演的天
纵英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