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不负责任影评:《黛妃与女皇》

楼主: jimulder (That's life.)   2007-02-04 11:20:54
原文刊载于《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jimulder
说实话,我比较喜欢本片一开始的译名:《女王陛下》。虽说女“王”与女“皇”有其定
义上的差别,但《女王陛下》至少翻出"The Queen"背后所代表的权势地位与王室正统性。
现翻成《黛妃与女皇》不但分散了焦点,原先“女王陛下”的气势似乎也消失无踪。
西元1997年八月,搭载英国戴安娜王妃的轿车为了躲避狗仔队的追逐,撞毁于巴黎的
地下道。戴安娜王妃伤重不治死亡。因黛妃本人的话题性以及皇室与媒体的恶质关系,黛
妃死讯一传出,除了震惊全世界外,关于皇室阴谋论的诸多揣测也甚嚣尘上。《黛妃与女
皇》就是以黛妃死亡后的七天内,英国皇室的代表人物伊莉莎白二世与新首相东尼布莱尔
所领导的工党政府,二者之间微妙的政治角力与拉锯关系。
电影从女皇与画家的对话中展开。那天是英国首相选举的投票日。白金汉宫外头人声鼎沸
,英国现任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却好整以暇地端坐宫内,摆pose做模特儿让人画肖像。透过
二人的对谈,我们得知女皇虽然拥有整个英国,却连最基本的“投票权”也没有。(注1)
象征英国女皇只有虚名,没有实权。除了在爵位勋衔的颁授上可以执行效力,却无法在政
治决策上做出贡献。
即便如此,英国女皇仍然以旧有传统自居在位。出生于西元1926年的伊莉莎白二世,
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她于1952年(26岁)加冕成为女皇,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
的国家元首。伊莉莎白二世这个角色,在老牌影星海伦米勒的诠释之下,活脱似从现实生
活里走出来的人物。电视新闻里的伊莉莎白女皇或许略显老态,而电影里的海伦米勒则是
神采奕奕,一举手一投足间皆散发出女皇的威严。光是看她收放自如的演技与散发出来的
不凡气质,本片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对照起海伦米勒的威严庄重,伊莉莎白二世身边的二个男人-菲力浦亲王和查尔斯王储-
就显得卑微不堪。美国老牌演员James Cromwell饰演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力浦亲王。在
母权社会的制度下,他在女皇边的叨叨絮絮全变成八婆式的碎碎念,完全失去男性的尊严
。若说伊莉莎白二世是个尚能接受现代化的保守派女皇,那菲力浦亲王根本就是食古不化
的老顽固。所有女皇所做的决定,他都有意见。可惜他所娶的是母仪天下的英国女皇,无
论再怎么不爽,台面上也没有他说话的份量。
而在电影里,由Alex Jennings所饰演的查尔斯王储更变成一个懦弱无能的软脚虾。他对于
母后所说的话唯命是从,就算是前妻意外丧生,连丧礼是否要公开或私办都得看母后脸色,
敢怒而不敢言。就算好不容易找到首相Tony Blair当做挡剑牌,却连亲自打电话给他的勇
气也没有,只能靠亲身侍卫打电话传达。显见导演对于查尔斯王储极有意见。因为电影中
查尔斯王储的演出,除了对母后的唯唯诺诺外,就只剩在办公室里对属下的挤眉弄眼。打
不定主意的懦弱形象,不禁让人对这位英国的下一个国王感到好气又好笑。
另外一位灵魂人物-也就是英国当今首相Tony Blair-则由英国性格演员Michael Sheen
所饰演。Tony Blair在电影里头是个讨喜聪明的角色,不但周旋于王储与女皇的母子之间
,还成为政府与皇室关系之间的润滑油,甚至成为皇室的发言人。Tony Blair一开始的形
象立场,原本和他妻子一样,是反对君主制度的(这从他们第一次晋见女皇,对宫中繁文
缛节的不屑一于便可略知一二)。但是到了片尾,Tony Blair态度大转变,反而变成拥护
伊莉莎白二世,甚至排除众议替女皇说话。关于这个转折,编导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论点
,也就是首相与女皇之间,逐渐发展出情同母子的君政关系。由于Tony Blair出生于西元
1953,正好是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后一年。或许是年龄上的巧合,暗示Tony比较能够以
儿子的角度,将心比心地替伊莉莎白二世设想。
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外,编导功力亦令人赞赏。我很喜欢导演利用“公鹿”做为传统皇室
有权无势的象征。在英国宫廷里,打猎是很寻常的户外活动。被猎杀的公鹿头会被制作成
标本,悬挂在走廊边,象征皇室的权势。某日,女皇的车在溪边抛锚,孤力无援的情况下
,累积数日来的情绪终于爆发,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女皇竟在溪边暗自啜泣起来。忽然间
,她见到一头有十四根角的公鹿,雄纠纠气昂昂的站在她眼前。
那公鹿昂然挺立的姿态,唤醒了女皇身上所流的高贵血统。女皇于是将眼泪擦掉,催促公
鹿离开,以免遭到猎人的捕杀。讽刺的是,就在女皇决定采纳Blair首相的决定,回到白
金汉宫向已逝的黛妃致意时,才得知公鹿被射杀的消息。离开Balmoral Castel之前,她
特地到了射杀公鹿的庄园。当她走进密室,先看到被斩首的公鹿尸首,再看到被切割下来
的鹿头与角。所有亲王/王子们都在追寻的公鹿(皇宫权力),竟然死在爆发户枪下,这
无疑是对皇室威权被资本家去势所做的最大讽刺。
看完《黛妃与女皇》后,不得不配服导演Stephen Frears的道德勇气。这部电影是他花了
多年力气,访问皇室周遭的相关工作人员,收集到许多非官方的小故事,再辅以媒体的相
关报导,大胆侧写皇室内部对于黛妃之死的冷淡背后的原因,而创作出来的剧本。黛妃之
死距今仅十年,在所有评论尚未盖棺论定,以及当事人皆还健在的情况下,编导不但在史
实的考证下得格外小心(因为稍有闪失,剧中人物都可以活着跳出来告你毁谤),还得排
除政治力的压迫,以戏剧的手法来诠释这段七天之内不为人知的宫纬秘辛。
不过,随着最近黛妃死因报告的出炉,势必再度引起世人对于黛妃之死的好奇与想像。关
于种种皇室暗杀黛妃的阴谋论,在电影里并无多加着墨,只是加了一幕狗仔队为了抢新闻
,枉顾人命飞车追逐的不堪画面。戴安娜王妃的名气,可说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不过
也拜影像科技所赐,《黛妃与女皇》里使用大量的新闻资料画面,忠实地呈现黛妃过逝的
七天内,举国哀悼的悲伤氛围。英国皇室对世人来讲,本来就是一个比任何宗教更神秘的
组织。透过电影镜头的呈现、近乎真实的人物侧写,以及纪录片式的新闻影片,让观众能
够以全知观点,揭开皇室的外衣,一窥这神秘家族背景,不为人知的真实人性。
注1:由于英国的政权由首相内阁及国会掌握,君主的实际角色则限于非党派功能。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19:00
基本上我觉得英国既然是一个王国(kingdon),那么她的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21:00
君主称作国王跟女王是完全没问题的。会翻作女皇或许是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22:00
译者自身的偏好,也或许有人觉得皇比王听起来更加崇高?
作者: cobbara   2007-03-13 23:23:00
错了............................kingd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