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杀人回忆-谁是加害者

楼主: Kubelik (cliche)   2007-01-06 22:53:58
http://www.wretch.cc/blog/milstein&article_id=9922630
杀人回忆-谁是加害者
斯文俊秀的的朴贤奎在“杀人回忆”里象征了什么?
朴度文和徐泰润前往他的住处查案时,翻阅他的相簿,首先看到的是他在军队
服兵役时,身着军装的照片。到了他工作的工厂找他时,他正一个人安静的阅
读自己的书籍,他的长相清秀,个性内向。但是,面对此时已经因为办案压力
而情绪越益不稳定的徐泰润的逼问时,他展现了异于其他嫌犯的过人固执。
他说:
“这个小镇的人,连小孩都知道你们用暴力拷打无辜的人”
“无论如何,我绝对不会和他们一样”
这似乎提供了观众理解朴贤奎的线索:“面对国家暴力的胁迫,他是个绝对不
会屈服的人。”
众多的线索渐渐直指朴贤奎就是凶手:
他每每在雨夜点播“伤心情书”,和发生命案的时间完全吻合;
根据其中一位侥幸逃离魔掌的受害者描述,他的手很细滑;
他无法确切解释最近一次命案的不在场证明;
目击者,弱智的白光浩在徐泰润和朴度文以朴贤奎的照片质问朴贤奎是否就是
凶手时,白光浩的惊恐、逃避回答;
徐泰润跟监朴贤奎,因为车子抛锚而跟丢的这一段时间,再度发生了命案,而
且仿佛是为了报复徐泰润对其施加的暴力,其手法更加残酷。
然而,这一切都非最直接决定性的证据,最关键的DNA检定在最后一刻却又证明
不符,于是整部电影到了最后,表面上看来,像是引领观众随着电影逐渐拨开
云雾真相大白之际,狠狠的把观众丢回扑朔迷离的疑团之中。而留给观众一堆
问号作结。但是实际上,若只是循一般类型电影的思路去理解“杀人回忆”的
话,必定会走到上述的死胡同里面去。因为,“凶手是谁”从来就不是导演想
说的故事。
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下,从威权体制转型到民主政体的国家无一不经过一段阵
痛,在这个过程中“转型正义”是项非常难解的题目。当过去被威权迫害的人
们进入了民主化的政权之后,如何处理对过去历史的再挖掘,个人名誉的平反
、物质上的赔偿。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第三世界国家而言,都是非常复杂的
问题。旧的威权垮台了,新的民主政权起来了,一个国家要怎么把这中间的过
程处理得宜,而又不危害到新兴脆弱的国家政权,实为极严肃的政治课题。
无法断定朴贤泰是否为凶手的原因,除了直接证据的不足之外,他的拒绝态度
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他并非承认或否认,而是从头就拒绝了国家机器强加于上
的运作,与其说他在电影里的位置是嫌疑杀人犯,不如说他象征了被国家迫害
而采取不合作、拒绝、报复(假定他就是杀人凶手的话)的角色。
当国家在转型的过程里,新的政权(徐泰润)必须要解决掉过去的威权政府遗
留的余毒,国家方能往前迈进。连续杀人犯的存在即是对新政权的障碍,可是
,如果把朴贤泰理解为过去受威权政府迫害的受害者的话,电影的议题一瞬间
就变的非常深沉,直接深达一个新兴民主政权在转型正义上面临的严峻困境,
寻找加害者的同时,也逐步发现了其可能也身兼受害者的身分。这也预告了徐
泰润不可能找出谁是真正的凶手,因为转型正义过程里,如何定义凶手本身就
是困难。
当徐泰润跟丢了朴贤泰之后,下起了大雨,小镇例行的民防演习开始,所有民
众都躲入家中并且实施宵禁,此时凶手再度犯案。挟著对国家的强烈恨意,他
的手法更加残酷,选择在民防演习时行凶,再度验证了其对“国家”的拒绝与
抵抗。
徐泰润到了命案现场,发现死者是先前与他有一面之缘的女学生之后,愤怒完
全被点燃,他(国家)除了对小女孩(人民)感到亏欠外,那份国家转型面临
的种种阻碍造成的焦虑此时也完全引爆了,于是前去找徐泰润要以私刑了断。
徐泰润体现的是,作为一亟欲转型新生的国家所展现的无比焦虑。面对复杂纠
缠的历史纠结,那极欲解决却又力不从心的挫败以及躁郁。
几近崩溃的徐泰润于是直接诉诸暴力解决困境,他拿枪逼问著朴贤泰质问:“
说,那些女人都是你杀的。”
而这正坐实了受害者之所以拒绝国家的原因,因此,被殴打的朴贤泰满口鲜血
却愤恨的说:“对,是我杀的。”“这就是你想听的,不是吗?你满意了吗?

而等到朴度文赶忙拿着DNA检定报告赶来时,这决定性的证据显示朴贤泰的DNA
和命案现场采集的精液不吻合,徐泰润竟然说出了:“这份公文是个谎言,我
不需要它。”这样的话,而且竟真的对朴贤泰开枪,表现了非要杀死对方的决
心。意在言外但却又极富张力的彰显了转型正义的过程中,对加害者的制裁潜
在的危险性:以武力(军队)为后盾进行政治上制裁,极易走上和过去威权政
府一样的老路;另一方面,若完全以司法运作需要小心谨慎,否则也有加害者
无罪开释的可能。
但是,制裁的对象很难不涉及军警特工,因为威权政府之所以行威权统治,正
是借助军警特而方能行使。可是如果迳行对军警特声讨公道,其拥有的武力极
有可能对新政权造成威胁导致政局不安,危及得来不易却极为脆弱的新兴政府
。如果过于退缩的话,却又无法对支持新政权上台,极欲追求正义的支持者有
所交代,其结果同样的也将危及其政权。
有的政权则是权衡局势而和军方有适度的妥协,稳住了军队之后对其他威权时
代的统制阶层的人作制裁的动作,但是稍一不慎,又将变成倚恃武力而失控的
国家暴力集团而对另一群人进行报复,此举将与被他们推翻的威权政府无异。
制裁者的对象的定义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人类在被胁迫的情况下,明知是违
反道德的上级命令却仍然遵从,这在人性上屡见不鲜。在许多情况下,加害者
与受害者的界线是模糊的。
徐泰润的焦虑有如国家的焦虑,朴贤泰的拒绝态度更让人猜想,他可能也是国
家暴力下的受害者,但是电影线索所暗示的他可能为凶手,虽然其目的是为了
报复国家暴力,但是残害人民的作为终究使他具加害者的身分。
“隧道口大雨倾盆,两个不同世代的刑警同时在此遭受深重的打击──这样一
个现代国家转型的反挫深深映照在这个巨大的隧道口,你得要有多粗多大的阳
具才能够满足如此深邃难填的欲望?”--(注一)
导演特地插了隧道在徐泰润离开命案现场前去朴贤泰家的中间,尔后,将他带
往隧道欲以私刑处决。其近乎疯狂偏执的不顾一切的要将朴贤泰填补隧道,以
其满足了希冀国家转型成功之深邃欲望。然而,最终在朴度文阻挡之下,躲过
徐泰润的鎗火的朴贤泰,步履阑珊的步入隧道之中,国家转型成功了吗?转型
正义的过程中是否充满了瑕疵?是否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又或者,表面上转型
正义,使过去受迫害的族群得到的平反,但是却制造了令一群受迫害的族群?
国家其实走上了威权政体的老路而不自知,威权体制的幽灵,就潜伏在其实永
远无法被满足的欲望洞穴之中,伺机待发。
朴度文让我联想到安哲罗普洛斯对“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的阐述时提到,其想
要透过电影“凝视”(电影原名为尤里西斯的凝视)整个希腊近代史的概念。
朴度文代表的也许就是导演的凝视,凝视的对象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下,南
韩由过去威权体制过度到现在,整个国族所经历的阵痛,虽然他凝视著朴贤泰
的双眼时坦承,他无法看出朴贤泰是否就是凶手(是否就是整个国家转型成功
与否的问题解答),但是至少他坚守着法治与人性,阻止了徐泰润的滥杀,也
等于是保全了在亟欲国家转型之热情下可能崩溃的司法制度。相反的,朴贤泰
对朴度文的凝视,则似乎是带着对国家的不信任、抗拒、以及愤恨,这又何尝
不是社会里另一个族群,在面对国家转型时的凝视呢?
电影最后,到了2003年,朴度文已经不再是刑警,改作其他生意,而且生儿育
女,电影的色调转变成非常明亮祥和,其实对照现今韩国的国力不难联想,导
演认为韩国经历了那段阵痛之后,整体国力是往上提升的,尽管在当时,千头
万绪举步维艰,但是终究步步走来而逐步上升。当朴度文回到那个小镇,重新
看了看那个最开始发现尸体的命案现场之后,现场路过的孩童的无心之言,让
他重新想起了十五年前那个命案的种种回忆,此时,他面对镜头的凝视,竟有
了整个近代韩国史的重量。
注一:引用自无角度关于杀人回忆的影评《回忆的表情》,这篇文章是从该文
所延伸出的对于本片的感想。
该篇影评网址http://www.wretch.cc/blog/dennischan&article_id=4669322
01/06/2007 Milstein
作者: zilkle (SEE)   2007-01-05 01:10:00
很不错的评论
作者: pinkygiveme (Bishop)   2007-01-06 22:02:00
提到转型正义还ok...拉到国家层级就好像有点远了
作者: sodacookie (秋风秋雨愁煞人)   2007-01-28 01:13:00
扯到国家有点过度解读了
作者: inamugay   2007-02-02 02:08:00
是部好片 但总觉得你想太多了.........
作者: sh911020   2007-03-20 00:42:00
你的废话太多了 看的好想睡觉
作者: cornelius (最后变成骷颅)   2007-08-16 18:31:00
这样距离的影射 只能算是内容与封面不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