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看《医生》的角度

楼主: toshi (......)   2006-11-03 22:46:01
  《医生》是最近堪称火红的纪录片,大概是继《生命》、《翻滚吧!男孩》
、《无米乐》后掀起观影热潮的少数几部国产纪录片。
  故事从一个秘鲁小孩Sebastian开始,他因为患病的缘故(至于神经外皮层
瘤这个病名,我目前还找不到相对应的英文病名,推测可能是翻译上出了一些问
题),被转送到美国来寻求一线生机,因而与温医生相遇。Sebastian成为一个
引子,因为他与温医师之前去世的小孩昱和年纪相仿,而勾起了温家长辈们的沈
痛回忆。
  关于这个秘鲁小孩,导演对于他的呈现非常细致,他在做检查或做化疗之
前,都会跟工作人员有很多对话。这些对话里面常包含一些故事,故事的内容变
化多端,但其主题则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外在的情节如何变化,其实中心是一致
的,都是对抗议题,最后我方突围、胜利,敌方困阨、失败。小孩在治病的过程
中其实是焦虑的,但这个担心、焦虑并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透过故事的模式,
将自己内心的渴望叙说出来,期待自己的故事给予自己勇气,进而对抗病魔。其
实这也是医院为何需要心理师存在的理由,如何协助这些个案拥有良好的生活品
质成为临终照顾的首要课题。
  另外还有一个部分值得观者思考是,我们该不该告诉个案他罹病的状况?假
如是重大疾病会危及生命的话,我们该不该告诉当事人?如果决定告知的话,该
如何说明?对象假如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的话,他是不是有权利得知自己身体的
状况?十二岁在发展上已经进入抽象思考阶段的话,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应详尽说
明?说明与不说明的理由与根据,各在哪里?这些部分的确值得国内医疗系统深
思,我们除了尽力医治疾病之外,是不是有许多属于生命本质的事情更值得仔细
探究?
  接下来谈谈昱和的部分。当一位大人得知小孩对于切腹、吊颈、坟墓、陪葬
物等等死亡相关议题有兴趣之时,该如何面对?影片中深刻的反应出一般大人对
于小孩探究死亡议题的模式,在这里我不得不想起The Beatles的歌:
“You say yes, I say no.
  You say stop, I say go.
  You say goodbye, I say hello.
  You say why, I say I don't know. ”
  长久以来,小孩对于生死的好奇心并没有没有被良好的说明与引导,并让小
孩适当的了解与探索。小孩们可能只是想说个“hello”而已,大人们却是直接
了当的说了“goodbye”。我们传统价值是避谈这些东西,从儒家“未知生、焉之
死”的概念如此的深植人心,如此的琅琅上口,就可以知道生死议题从以前到现
代仍旧是禁忌议题。不管时代多么开化,这是华人传统甩也甩不开的包袱。这不
是上了一两门生命教育的课,看了《生命》、《医生》的纪录片,看了九二一地震、
南亚大海啸的影片,之后写写感想就能了事的。这是活生生的课题,每天在这个
世界不停地上演着。假如不能对于这样的议题有充分了解的话,如何更进一步谈
何谓生前遗嘱,甚至是遗体捐赠呢?
  在此我想到了梶尾真治《黄泉归来》可与之对照。此书作者提出一个难解的
命题,假如亲人死而复生,到底会让现实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复活的人需要
办户籍吗?可以找工作吗?假如复活的时间是有限的话,你最想做的事会是什么
呢?个人认为此书并不是单纯的科幻小说,而是着重于生死议题,你该如何面对
亲人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消逝?假如“生无张迟,死无拣时”,我们是如此的无
可选择时,该如何检视面对的态度?该如何调整观看的角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
深思的难题。
  我们活着的一天,对于生命本应无尽期的探索与思考,《医生》、《黄泉归来》
都只是个开始而已,期待未来国内有更加坚实的讨论与发展。
  
作者: yajenhina (完全莫札特)   2005-01-04 01:08:00
推好文
作者: AnyTime (ForgiveMeAsTheSinner)   2005-01-04 01:11:00
推一个
作者: tetsuki   2005-01-04 01:56:00
推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