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黑色大理花前,有部电影一定得先拿出来一起讨论:将近10年前,同样改编自Ellroy
作品的铁面特警队(LA四部曲的第三本)。的确,只要有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铁面特警
队顶多只能说"参考"Ellroy的原作,从阴谋本身到角色设定几乎清一色被大幅修改。然而
,铁面特警队仍被视为改编电影的完美成就之一,原因无他,就是因为编剧跟导演都能了
解,改编一本七百多页的小说,想要面面俱到又浅显易懂,对像Ellroy这么复杂的作品而
言简直是痴人说梦。在权衡之下,编剧聪明的选择把重点放在叙事,让电影本身即使少了
原作里的复杂多元,却仍成为一部紧凑细腻的电影。
而叙事也是黑色大理花悬案彻底失败的地方。的确,做为Ellroy的早期作品,小说本身无
论是角色刻画或情节铺陈都缺乏日后Ellroy的尖锐丰富,而在故事上也有架构稍嫌松散的
问题。但就像顶上所说,故事本身只是电影改编的参考,真正的剧情仍然需要靠编剧的技
巧去连结,而段落与段落的连结便是编剧Josh Friedman 显得一无是处的地方。的确,黑
色大理花悬案相较于铁面特警队显得更忠于原著(只是单纯程度的问题),Friedman也据
传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与心力在改编这个剧本,但就一个整体而言,黑色大理花完全没有一
个可以做为主线的故事,仅仅是无数破碎段落的拼凑,就仿佛Friedman把原作撕成碎片后
抛向空中,按照掉落顺序决定篇幅与顺序。无数没有意义的剧情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而
Dahlia之死的迷团却又埋在混乱草率的铺陈间(原作里 Bucky花了三年才破案,这边只花
了一个礼拜),枉费了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更不可原谅的是,原作里那份细腻描绘病态
心理与扭曲欲望的特征(Ellroy正字标记)被大笔一挥、双手一摊带过。的确,Friedman
勉强做了个收尾,也的确在自行调整的部分(如 Lee的命运)也算是达到要求,但不管是
就小说阅读者亦或观影者的角度,这个剧本都只能说是惨不忍睹,搭配不知道哪个天才翻
译的鸟字幕,简直跟Dahlia的遗体一样支离破碎。
而Brian De Palma的执导也同样令人作呕。对,他在布景与考据上,接近于无懈可击;对
,他的摄影运镜之多元与炫技令人叹为观止;对,他有拍出50年代黑色电影的质感;对,
他的动作场面调度是真正一流大师的手笔,但就像好西装并不会创造好绅士,好制作也不
会等于好电影。一部电影的灵魂应该在它的叙事,在它的精神,而不是一种接近自恋的卖
弄。更可悲的是,De Palma过度玩弄拍摄技巧,反而使得特定段落充满匠气,达到原先预
期的反效果。搭配Friedman不知所云的剧本,两个人就这样沈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与
观众的情绪彻底脱勾。
演员算是整部电影较为朴实的一环,但即使在这边也充满失败的选角。先说好的部分,
Josh Hartnett 的确是个演员,不单单只是张帅脸(题外话,他的屁屁还真结实)。或许
他没有这类电影需要的那种狠劲或复杂,但至少有展现一定的情绪幅度、 Aaron Eckhart
努力救回Blanchard这角色,但到头来也只是从失败转为平庸、Hilary Swank颇为两极 ,
有些时候她有展现那种肉欲的美,但又有些时候她感觉纯粹不适合、Mia Kirshner的
Dahlia戏份比起原著暴增许多,不过她也算是整部电影为一比较没得抱怨的演员。坏的呢
?Scarlett Johansson再次证明她在爱情不用翻译里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说是角色写坏
了也罢,她在这里不管长相气质亦或特色都与Kay这个角色不合、 Fiona Shaw演起Ramona
Linscott不只用力,简直像拿铁锤在敲打神经,过头到可笑、 John Kavanagh若隐若现的
爱尔兰腔我想就别提了。
制作上,这部电影肯定有奥斯卡水平。从华丽到快要"溢"出来的搭景与服装设计,到
Mark Isham让人会心一笑的配乐,到灯光或摄影,这些都是真正一流的表现。可惜塞在这
样一团乱里头,枉费了这么高的水准。
黑色大理花悬案的原作或许不是Ellroy最好的一本小说,但在探讨角色的心理与阴谋的刻
画上,已经可以感觉到日后Ellroy成就如White Jazz、American Tabloid的雏形,也隐约
暗示他作品里一再出现题材与作者本身的纠葛。相对来说,电影既缺乏深入的角色心理,
也提供不了足以吸引注意的扑朔迷离,更无法做到最基本的完整呈现故事原貌,仅仅是导
演在欣赏自己银幕后的水中倒影,不仅浪费了大好的故事题材,也枉费制作团队的美丽成
就。一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