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什么妈佛点,
但关于ga丹枫大的po文,还是有几点想提出来一下,
特别是其中有些不太对劲的部分。
1、在多神崇拜的民族中,民间信仰从来就不会和宗教画上等号,
民间自然形成的崇拜信仰,都还比单一宗教更早出现。
就拿佛教和道教来说,传入中国或创教过程中,
往往还会为了推广方便,吸收了许多在地性的民间信仰成分,
所以民间信仰和佛教道教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互相影响,
但是打从一开始本质上就不是一样的东西。
2、佛教最初入东汉为了传教方便,曾依附神仙方术与黄老信仰,
而后魏晋南北朝的葛洪为了顺利传布道教,
提出"神仙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观念,
开始了三教互相影响的局面,虽然期间争斗千百年,
但例如<灵宝经>借鉴<法华经>或汉地杂密吸收道教思想这类也不在少数,
至于丹枫提到的<老子化胡经>并没有收在现存<道藏>中,
因为在元朝时早被下令烧光光了。
3、恩主公信仰虽然属于鸾堂体系,
但鸾堂/扶鸾从中世纪兴起一直到传入台湾的过程中,
并非如丹枫提到的以恩主公为主轴,而是围绕着出名的瑶池金母/无生老母,
信徒庞大的慈惠堂系统也属于鸾堂信仰,会有所谓的道教瑶池派,
纯粹是为了躲避当时国民党政府查缉的便宜之策。
一百年来,鸾堂信仰对台湾的影响,除了在日治时期保存汉文文化、
借由扶鸾反鸦片、提升识字率或阅读汉文的风气,
结合道教的信仰/科仪和儒家的忠孝仁义行善的教义,算是把道儒不分实践的很好。
4、罗教虽然确实曾是影响力极大的民间教派,
但既不大规模动员群众,也不诉诸暴力,当然和天地会等反清复明也没关系,
我想丹枫是把罗教和白莲教弄混了。
5、郑氏王朝并没有带来什么罗教的教义,除了郑家文臣的佛教信仰外,
许多将兵倒是把家乡神带来了,算是拉开台湾多神崇拜和民间信仰的第一波序幕,
明郑时期的台湾,除了以"岩仔"为首的佛教,就是民间信仰了。
6、清治时期的移民除了带来佛道混融的斋教和道儒混融的鸾堂,
大量移民带来的不同家乡神信仰,
几乎可以说建构了台湾现今民间信仰的主要结构和规模,
这时期的神明崇拜不能从神明本身所属的道教佛教来提,
而是要看背后建庙的族群,何况很多神都非佛/道教中原有的神,
例如:妈祖、广泽尊王、保仪尊王、清水祖师、青山王、三山国王等,
这些从清治移民至今的民间主神都是民间自行发展起来的崇拜,
和宗教并没有关系。
例如观音虽然是全国性的神,但各地龙山寺几乎都是三邑人筹建的。
至于丹枫提到的官员影响,事实上台湾各地许多百年以上的角头庙,
由官员主导兴建的不多,几乎都是是移民族群或以有钱商人为主的仕绅发起的,
主神多半是移民的家乡神,例如拜观音的三邑人就盖了鹿港龙山寺和艋舺龙山寺,
其余配祀神则围绕着移民或仕绅们的现实需求,
甚至有谁出钱就能决定要加拜哪尊神明的例子,
例如艋舺龙山寺的前殿由三邑人捐资,当然主神是观音,
但后殿是一群来自武荣的贸易商独资兴建,他们拜的是关公、妈祖与文昌帝君。
这时期的角头大庙不但是信仰中心,是商业中心,
也是凝聚在地群落的精神象征,更是械斗时的武力部署中心,
打输的一方逃难时甚至得把主神打包带走。
7、日治时期的台湾民间信仰ko大已经提了比较正确的说法,
日本人自己光是处理如何结合神道教和佛教就弄了好久,
最后还是靠僧肇喊出本地垂迹,让佛化身神道教的神才算解决。
寺庙整理其实也落实的零落落,
鹿港龙山寺被算入净土宗本愿寺派,虽然观音像被移走,
但民众还是照样拜自己的,该修建的照样修建。
8、真要说台湾有比较纯粹的佛教和道教,
确实是民国38年以后国民党迁台的事情了,
但丹枫提到的闽粤佛教或江浙佛教相对立的说法也有点存疑,
与其说圣严星云等人属于江浙佛教,不如还是看他们的宗派传承比较有意义吧。
9、丹枫文末提到台湾民间信仰多半出于现实生活功利的说法,
拿发展已经百年的鸾堂信仰来反驳是很有力的了。
不同于村落民间信仰以保佑家庭平安、家人事业发达为主体,
鸾堂信仰建立在末世救赎和解脱上的思想,
已经把信仰从家庭集体目标导向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
宣传个人行善积德,
以后死了不但不会到地狱受苦,还可能受封城隍,
到后来以全台各地慈惠堂系统为主的母娘救度,
都是放在个人精神和生死观的解决上(焦大卫),
事实上现在很流行的妙天和妙禅,
某个程度上也是拿了鸾堂的个人解脱观念做为范本,
完全呼应现在个人主义观念高张的社会倾向,这大概是妙禅派走红的原因。
台湾民间信仰应该说是建立在原始神灵崇拜、道、佛和少部分儒家的基础上,
与其说是混乱,用多元来解释好像比较恰当吧。
PS.8+9发源地是台南的白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