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问什么是"地基主"阿?

楼主: bigbighead (加油TU)   2003-03-12 20:39:52
※ 引述《[email protected] (抉择)》之铭言:
: 之前听过好像是地方附近的"地缚灵"
: 为了怕他们不安息
: 所以建庙来供奉
: 是真的吗?
: 那相较之下 神力是不是也比较小阿?
台湾特有神祇‘地基主’暨北高雄开发史第二编
  农历三月节,七月半、冬至,家家户户都在拜“地基主”,大家对这个没有庙宇的
“地基主”又了解多少。全国走透透,我只有在阿里山的奋起湖火车站边土地公庙,看
到比土地公庙小一号的“地基主”庙,而由庙的结构看,它比“土地公”庙还古老。访
问附近地方耆老称,日据时代,他们的祖先由平地上来建阿里山铁路,在奋起湖小盆地
建工寮,但搬入居住后,居民老是住得不安宁,可谓鸡犬不宁;工程不但不顺利,而且
经常发生意外事故。
  其中有一人还说他梦到有一穿民间土著衣服的人,告诉他,您们居住我的土地,竟
然不尊重我,你们就有苦头吃。经大家共同断梦,一致认为那就是“地基主”托梦。加
上起造工寮时挖得一块灵石,常于黄昏、清晨有瑞光出现;于是经众人共议将灵石刻了
“地基主”三字,并慎重依礼“安座”,居民每天进出工地就予拜拜。此后,工程顺利
,居家平安。铁路通车后,工人被日本政府留下维护铁路,兼开垦附近山野林地增加收
入,加上平地上来做生意的人口增加,于是村民又出资盖了一间日本政府能容忍的土地
公庙,因为大家认为“土地公”神格比较高,又是生意人的财
神爷,也因此“土地公”庙修得比较漂亮,“地基主”则一直维持原貌,看起来有如陪
衬。
  您知道“地基主”是何方神圣,拜“地基主”在中国闽、粤是没有这种习俗,是台
湾特有的风俗,“地基主”民间如此说法,有人说是比“土地公”小一阶的“土地公
仔”,有的说是一个家的“土地守护神”。以上两个也都对,但不具体,正确是,我们
是在拜赐给予我们这块土地的先民,也就是这块土地的原来土地主人及主人的守护神
(阿里祖)。
  为什么,拜“地基主”要在厨房呢?乡、市、镇、村,里为什么没有看到它公众的
庙宇呢?原因一、台湾先民经过汉化后,去除原有信仰,部份改信基督教;而大部份随
汉人改信佛、道教,而原来“平埔族”祭祀的神祇予以“隐形化”。二、厨房是我们吃
饭解决三餐的地方,它可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汉人又有拜明察民间是非的“灶王爷”习
俗,一同共享人间烟火最适宜。综合各地风俗:可见拜“地基主”也是在拜我们的祖先
,为什么呢?闽南人有个消失的风俗,入赘的男人百年过世后神主牌位是不能与女方祖
先并列大厅。早期平埔族是母系社会,闽南先人入台,与平埔
族女子结婚甚多,因平埔族是“母系社会”,所以与平埔族结婚的男祖先,依闽、粤、
“中原”风俗认为是“入赘”,当然就只有曲居于厨房了。但也有人说,那是在拜“番
仔祖”,也就是说,平埔族女孩嫁给汉人后,妨照汉人拜神的风俗,把祖先守护神改移
到厨房,以示不“背祖”(拜地基主只有供品,没有汉人象征性的神像、文字、牌位)
,由三月节(清明节)、七月半(普渡)、冬至(平埔祖祖神生日)可看出他的端倪,
您认为呢?让我告诉您!可由下列高屏开发史文件中体会出来,清初曾占有台湾最多人
口(约三十万余万人)的平埔族,除部份(约三千人)坚持维
护自己的传统没有接受汉化外(目前散居于埔里、台南山脚、屏东高树、花莲富里),
大部份是与闽、粤族混合,没有离开台湾这块土地。
  【清乾隆29年1764】搭楼社人阿万等四名兄弟于将向人帮垦的一块山园,转卖给另
一名搭楼社人潘惠,得价剑银(按_墨西哥银员)12圆。这块山园坐落兰坡岭脚边北势坑
,带有茅厝三间。每年需向业主(不详)缴纳租谷三斗。从契约内容,可知是阿万兄弟
自用本身资本,开垦山园旱田,因此享有独立买卖佃权的权利。本件契约代笔人为汉人
陈登春,知见人为阿万母亲沙膜。据此,可知搭楼社人在1760年代的田块,拓展到上淡
水溪上游对岸。
  立杜绝卖契人搭楼社阿万、吧迭、搭旋、成我兄弟等,有帮垦山园一所,并旱田大
小坵数毗连不等,带茅厝参间,年纳租粟三斗道。坐落土名兰坡岭脚北势坑。东至阬仔
,西至山尾,南至吕宝园,北至陈眉园。四至明白为界。今因乏银别创,将田并山园茅
屋,先尽问房亲人等不愿承买,外托中引就招卖与潘惠官出首承买。三面言议,时值出
价银员剑银拾贰大员。其银即日凭中交完足讫。其山园旱田茅屋立随踏付与银主前去居
住管耕,永为己业。自此一卖千休,日后不敢言贴续找洗契尾情由。保此田园茅屋的系
万等兄弟帮垦,并无帮耕伙记,碛欠租粟、重张典挂他人及来
历交加不明等情。(下略)
乾隆贰拾玖年拾贰月 日 立杜绝卖契人阿万、吧迭、大旋、成我
代 笔汉人陈登春
为中 汉文
知见人母沙膜(原件收藏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注解:搭楼社就是位于现在的里港乡,日人伊能嘉矩“台湾编”:雍正年间,王、杨
二姓在港西上里开垦。里港乡史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漳州人士庄乡生、张者学、
蓝仲观、陈逊行等人,率领他们的族人入垦里港,到了乾隆二十九年的里港乡已经是商
旅云集的北高屏第一大都会区,而且也曾是北高屏重镇(设防汛、置番屯三百名);上
笔资料可以看出搭楼社平埔族在汉人大量移入后,并没有离开里港,而且还帮人开垦兰
坡岭山下北势(现旗山镇三协里)土地卖给别人。
【清乾隆40年1775】二月,搭楼社番业主大邦雅,承父先年到台阄分,垦得溪埔园壹处
,坐落凤邑中坛庄,土名肚猴溪埔。东至蛇山脚为界,西至金瓜寮路为界,南至清水港
溪为界,北至中坛小溪为界,四至批明。今因守隘,乏力耕种,将埔园托中引就招得黄
仕珍、黄起凤官前来出本招佃耕垦,当日三面言议,愿收犁头工银四百大员,折重三百
二十两足,银契二比交讫。其埔园踏界交银主前去招佃开垦吉庄,永为己业,掌管收租
,不敢异言。限约三年无租,以后成业者,每年该纳埔底租谷三十石,又纳通事社课租
粟十石道栳,不得短欠。其埔园系是父自垦之业,与房亲土目
人等无干,亦无不明。倘有不明兹事,雅自抵当。倘有生番下山作歹,与业主无干。倘
被水冲崩物业,系业佃二比消摩。后日复浮复纳,不得异言短欠。此系二比甘愿。口恐
无凭,立招耕字壹纸付执为炤。
乾隆四十年二月,立招耕字人大邦雅,为中人刘子僯,在场人通事代笔人男文明。
◎乾隆四十年,因协助满清平“朱一贵”乱,被清朝皇帝封为“千总”的林桂山兄弟率
族人入垦美浓已经经过四十年了。同时期【台湾历史年表】杨碧川记载:蔡、郑氏入垦
旗山,旗山同样也汉人入垦四十年了。原搭楼社人尚拥有位于现在美浓镇龟、蛇山沿溪
埔寮、金瓜寮至清水港一带土地,才由美浓闻人人黄仕珍、黄起凤兄弟承租开垦。
按:清朝军队编制,以“兵弁”、“班头”起点,上一阶即“把总”,把总相当于现部
队排长,而“千总”相当于连长,接上为“参将”,相当于现在部队长,然后就是“总
兵”,总兵是一府派一个,所以可以说约是目前地区兵团司令。当年台湾因环境特殊,
满清建制军队外,也将“平埔族”组成“有官阶、待遇”的屯军。而粤民义军是没有
“官阶舆待遇”,粤民协助平“朱一贵”乱,林桂山兄弟被封“千总”纯粹是酬庸性
质,“朱案”清志中记载“封千总”的义民共有二四二人可以看出。
【清乾隆54年1789】十二月,凤邑主张为给批事。照得本年二月初一日准业户黄仕珍、
黄起凤等乾隆四十年二月间承卖(买)搭楼社屯番大邦雅青埔园一处,土名中坛肚猴溪
埔,俱各界址登载契内明白。今据自力垦成大小租业壹处。但此业乃水崩之处,不堪为
科带饷。蒙本府宪谕,饬批,准业户黄仕珍、黄起凤等永远执照,免纳供课。札详。仰
宪案,不得书委差役生端受贿。俱各凛遵,勿违。特示。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台湾总督府档案平埔族关系文献选辑》)
◎厉害吧!租地佃耕了十四年,向官方告状,该地为旧荖浓溪河道侧,经常遭山洪冲崩
,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权。
【清乾隆55年1790】【闽浙总督伍拉纳奏为筹议台湾新设屯所分拨埔地事宜折】:今斗
生曾经打仗出力,又为众番素所悦服,应请即予充补千总。斗生统辖南路台湾、凤山二
县之放索、搭楼、新港三屯,戴光位充补把总,兼辖放索一大屯、搭楼、新港二小屯,
搭楼社一小屯,外委一员,番丁三百名。又凤山县之阿猴社、大路关等庄业户廖卢张等
藉料番业,越垦溢田,段落零星,土地贫瘠,势难按等定租,酌照本田完纳番租之数,
每甲田征租四石、三石,每甲园征租二石及一石五斗。更有该处及龙肚埔之上仔坑、刨
狗坑、牛稠坑等处佃户林纳、张凤祥等,原系顶耕番业,贴纳
番租,因过于短少,今应加增屯租,每甲田三石、二石,园一石五斗不甪等。又淡水九
芎林口之荒埔,因徐勤深招佃私垦,向收租折番银八十元,今亦断充屯饷,仍照原数征
收。
【台案汇录甲集】凤山县:南坪、溪埔墘等处共埔地一千五百三十五甲八分三厘八毫三
丝;内拨浦姜林等处埔地八百六十六甲五分八厘九毫五丝,分给本县放索、搭楼二屯弁
兵;又拨大北坪等处埔地五0五甲一分六厘八毫八丝,分给邻境之台湾县属新港屯弁丁
;外除剩余荖籐、林头社山脚一百六十四甲零八厘,召佃开垦,征租以充屯务公用。
◎由上记载,可知道,现高树乡大部份土地清中业时,仍平埔族屯垦地,现在土地是
汉化了,人呢?往下看。
【清道光21年1841】【台案汇录甲集卷三闽浙总督颜伯焘】台南府姚茔禀称:‘台湾山
前界内,无土可开,惟查有后山噶玛兰界外未入版图之奇莱、秀姑峦、卑南觅三处地方
百里,尽系生番种落,地颇平衍,可以垦种。间有粤人乘驾小舟,由凤山县之瑯峤僻处
登岸,至山后开垦,为凶番所阻,屡经严禁透越,取有粤籍头人切结’。另凤山县令报
称:前有粤人为熟番(平埔族)所引,从内山越垦,及后继至,山径荒迷,多为凶番所
杀,遂不敢往。山前山后,形势相背,凶番中阻,道路不通。南北须由海道绕行,风涛
险远。方今未入版图。
◎现代史者著述,常将“平埔族”在汉人入垦时,被挤压,均越山往台东去了。但由上
项及下项官方记载,你应该了解,平埔族没有完全离开北高屏,而是大部份就地汉化。
而清朝统治了台湾西部一五一年后,清朝官员还不敢说台湾的花莲、台东是中国的版图
,与目前政客说:“台湾古属于中国”,是不是感觉非常奇怪?专制时代,政令不到的
地方,就是“化外”,非王土。
【清道光27年1847】【治台必告录上刘玉坡制军时事书】凤山县所辖之旗尾、月眉、弥
浓等庄逼近内山,匪徒尤众。下淡水县承衙门,原住万丹;乾隆二十六年移驻阿里港,
嗣又移驻阿猴。因该处水土恶劣,相连数任疾病死亡不绝,现仍侨民万丹。南路凤山县
放索大屯四百名、搭楼社小屯三百名,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共应俸饷银五
千九百元。
  就清廷的台湾统治与平埔族地权(熟番地权)间的关系,有人提出以种族考量采
“国家剥削论”,但满清政府当初对“拥有台湾”并不热衷,是施琅平了台湾后,清廷
封了他一个世袭“靖海侯”,而已经是六十六岁高龄他,知道“靖海侯”是离不开台湾
海峡,因此他即将台湾新领土视为“个人利益”、“禁脔”,子子孙孙产业,憨厚的平
埔族是他的奴隶,当然他必要保护他们。所以对台湾,他把数万明军及可能抗清份子赶
回清国,台湾明郑已开垦地,十室九空。然后他设海关对入台人民,除了他允许的族人
外,其他是采“管制性”入台。他认为“闽、粤是海盗窝”,因
此他不主张由官方办“移民政策”,尤其更拒绝粤人入台。所以施琅在时,闽南零星
“商人”、“佣工”施氏尚可容忍,大批移民他一概管制禁止入台。
  观【泉、漳州府志】:清入关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闽南经常发生饥荒,饥民即
成土匪聚集扰乱,为清国治安最严重地区。台湾在日据初仍是瘴厉地区,居住不易,但
闽、粤良民因此逃离中国移居海外络绎不绝,“偷渡”入台也是他们最爱。清拥台之
初,管理台湾重点在平埔族的“汉化”工作。到了乾隆中期,台湾海禁慢慢开放,西部
海岸平原的平埔族原领地才在闽、粤人陆续移入,闽、粤人以“偷、抢、拐、骗”之
手段,平埔族自古赖以为生的土地逐渐慢慢流失。但随后清廷以平埔族协助平乱有功,
重新配置平埔族土地于西部平原东侧沿山附近边界一带,并制订周
详的法规严加保护(“兵律”,私出外境及禁下海之罪则:“偷入台湾番境及偷越生番
地界者,杖一百;抽籐钓鹿伐木采稷者,杖一百,徒三年”。“户律”,户部则例:
“台湾奸民私瞨熟番埔地者,依盗耕本律问拟,于生番界内私垦者,依越渡关塞问拟,
田仍归番”。),尚未汉化的平埔族迁入该地带建立“番屯”,作为隔离汉人与高山族
的夹心层,形成三层制的族群分布。与学者“国家剥削论”所认定的平埔族因不堪压榨
而“流离失所”并不相符,同时也说明清廷是借由“顺民”平埔族对原领地的土地权利
主张而得以维持“族群安定现状”为主、“屯番”遂行“低成本
统治”的说法为副,观清朝史,从未有推动“消灭边疆少数民族政策”、“民族汉化”
,而只是便于统治,政府官员倒非常热衷推动“文化汉化”,这对于目前国内部份人士
强调“只有汉民族”的思想,实在有愧予台湾这块土地的先民。
总归一句话,祭拜“地基主”就有如祭祀我们的共同的祖先,他不是佛、道教礼俗,
更不是榕树公、有应公类的神灵祭祀,而是感恩台湾这块千年土地的先人,实在非常
富有人情味,看了本人这编研究报告,希望能唤起大家对“地基主”的敬重,如果妈妈
、老婆在祭拜时,您也能举清香一柱,口唸:“感谢地基主赐我这块土地”,并教育小孩
了解“地基主”的典故,期能绵延此信仰。
作者: kjhle23   2002-01-06 09:02:00
作者: taby (tiger)   2002-01-06 13:50:00
作者: fencingboy   2002-01-07 22:51:00
作者: xxlelite (双囍临门)   2002-01-08 21:49:00
推!太好看了!一次追完都不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