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问题在婚姻中困难的其中一个点在于两个人站的位置是不是一致。
当太太跟先生说明自己的立场时,假如是用一个母亲的角色,但是
对方回应的时候是以先生的角色回应时,经常会无法对焦。不过这个很隐微,
不是很容易分辨。
举例来说,两边在谈孩子问题的时候,跟过去还没结婚或是还没小孩的时候,
沟通会不会有雷同的地方?譬如说过去没有共识的时候,是会一起讨论出一个
双方都可以接受或是双方妥协的模式?还是其中一方隐忍或是让著对方?
有孩子之后,会有一段时间会是父母-伴侣/夫妻-自己这样的顺序。自己这个角色
在孩子青春期之后才会慢慢的回来。很多被认为是猪队友的就是“自己”放前面。
伴侣/夫妻这一层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也会被放到比较后面,不然都是两人世界
是没有空间照顾孩子的。这边会有很多的苦跟忍耐。
父母这一层角色会以孩子为主,而让另外其它角色暂时放到比较后面或是做出
很多妥协。传统上父亲的角色应该会建立某种楷模或是比较多的指导和带领。
(当然这种想法在现代有很多的修正跟变形)
而孩子在这之前会先经历一个阶段,细节不谈,但总之发展阶段任务在于
健康的同时认同父亲跟母亲的角色。而青春期时借由对抗这个认同建立自己新的认同。
所以父母这一层角色的沟通会有一个分工。传统上就很简单,父母有各自的功能。
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父亲管教母亲安抚...等等。
但到了现代慢慢有很多变形,不再是只有一个角色可以带领另外一个角色专门育养。
简单来说父母角色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是在确认“分工”,当另外一边暂时不在
时,这个功能要如何的一致及持续有效的运作。
所以问题就回到这个分工的过程很容易带入原本夫妻/伴侣还有自我的角色,
最后变得很混淆,两边也弄得不愉快。
像是某方只顾自己想要做自己婚前的活动(e.g. 打球、聚餐),就很容易
会不愉快的原因就在这边。
养小孩本来就会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母亲因为生理因素,所以很早就认识到且
需要认同这件事情,否则心理很容易失衡而产生无法处理的怨恨。这个怨恨的
认识很重要,可以参考这篇:
https://www.pttweb.cc/bbs/BabyMother/M.1623343401.A.A65
父亲因为没有直接生理上的回馈,所以需要花一些时间认识到自己父亲的角色。
假如依循传统就很简单,但很显然的因为社会变迁需要重新建构这个角色。
很多上一代的父亲看似有管教,但其实都是偶尔插花而已。所以变成这一代的
爸爸变得没有对象可以仿效。所谓父亲的角色到底接下来该长什么样子没有人
知道。但整体的原则不变,回到父母的角色去思考。
近代因为生理发展理论的完善,加上心智化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也越来越完备,
所以父亲其实可以透过理解心智发展来学习怎么当一个照顾者。
举例来说,当你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发展阶段限制时,你不会要求一个
该发展阶段不可能达成的任务。那自然就不会用体罚或是不切实际的管教模式
来照顾孩子。
关于体罚可以参考这篇:
https://www.pttweb.cc/bbs/marriage/M.1641140138.A.4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