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
看到这篇就想到之前看的一本叫《猎食者-恋童癖、强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
作者是一位哈佛心理学教授,常常跑去监狱里访问性犯罪者,解析他们的犯罪手法。
这本书就是在讲解她多年研究的成果,很推荐大家去找来看,毕竟里面的内容都是实际从犯罪者口中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回到正题,这本书里面整理出许多性犯罪者的特征跟防范方式,这里我特别挑出恋童癖的部分分享给大家参考一下,希望能避免悲剧发生。
首先,关于恋童癖的特征通常是1.不太与成年人交往(注意,是不与,不是交不到) 2.喜欢小孩,跟特定年纪或性别的小孩特别亲近,并且常会找借口跟小孩子独处。
但就算知道这些特征其实也难以察觉,原因是因为这些犯罪者特别会装。而且特别会利用人心充满偏见的弱点。
作者访谈许多犯罪者都发现,他们维持着双面人的生活方式,装出大好人的样子取信于人,这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接近受害者,并且在自己被受害者举发时不受怀疑。
例如书里写到有一个教会的年轻执事,平常主动服务乡里、探视老人、捐钱帮助穷人、照顾无依的病人,同时他性侵了95名孩童,当他被举发时,教会与地方的人士群起为他辩护,认为这么好的人不可能强暴儿童犯,一定是那些小孩说谎。
人们往往从一个人的日常的表现或社经地位,就认定一个人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的偏见。但事实上,一个平常看起来是好人的人,不代表他就不会做坏事,做好事,也可能是为了隐藏什么。
就跟无良企业家也会捐款慈善机构一样,如果一个人私底下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那他一定更会用心做好门面功夫,以免引起怀疑。这个道理犯罪者当然也懂。
人们常以为犯罪者要嘛看起来像黑道,要嘛日常言行一定有什么异常之处,事实上根据研究指出,杀害三人以上的性虐待者,有三成平日形象被认为是稳重正直的人,有六成的性虐待者是中产阶级。(p.s此处的研究皆为美国的情况)
这也解释了为何教会神职人员(还有学校老师或球队教练)常传出儿童性侵的案件,从恋童癖的角度来思考就能明白,一个社会声望高、可以有正当理由不跟成年人交往并接近小孩而不引起怀疑的职业;再加上教会包庇的态度,这些人即使被判罪,通常不会被逐出教会,顶多换个教区继续任职,导致神职根本成了恋童癖的梦幻工作。(当然这不是说神职人员=恋童癖,大部分的神职还是普通人的)
此外,这些犯罪者也会挑选对象,他们会特别挑选那些曾有情绪困扰、有说谎纪录、某方面有缺陷或特别弱势的小孩,因为他们知道,这类小孩除了很好下手之外,就算举发了他们的犯罪行为也通常没人相信。更何况他们有各种方法威胁利诱哄骗小孩不说出去。
结果就是受害者不敢举发、就算举发了也没人信,最后受害者人数往往高的惊人。
综上所述,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些预防的方法。
首先,尽量参与你的小孩的生活,不论是球队学校还是教会活动什么的。因为除了少数临时脑冲型的,大部分的性犯罪者都会以“好不好下手”来做为挑选目标的标准,而家长越参孩子的活动,你的孩子就越难下手,也就不容易被盯上。
第二,不要让你小孩跟那些对成年人没兴趣,却又对小孩特别热情的人独处,不管你觉得他人有多好
就算他是因为职业而不能跟成年人交往也一样,因为他可能就是看上这点才选择职业的。神父老师社工都一样,就算是熟人亲人也一样不可放松警惕。事实上,高达八成的加害者是受害者的熟人。
尤其是那些没事喜欢送礼物、赞美你家小孩,还喜欢制造跟小孩独处机会的人,更要提防。
这些预防方式看来或许有点伤害感情与信任,但说真的,预防犯罪就是这么难,何况要是有个万一,谁都承担不起,宁愿一开始就多提防一点,也好过事后后悔。
其实书中还写了很多除了恋童癖以外性犯罪者的犯罪手法,包括他们如何骗取矫治人员的信任、如何在法庭上让其他人倾向不相信受害者的证词等等,十分推荐,不过因为是2005年的书了,可能图书馆比较会有。